張明星
(灌南縣第一人民醫院 江蘇 連云港 222500)
肱骨近端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見病,發病率逐年增高,表現為肌肉痙攣、活動困難等,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了較大的影響[1]。為評價應用肱骨近端鎖定接骨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初步療效和手術技巧,本次選擇我院收治的16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參與實驗,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收治的18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心肺功能異常、病理性骨折者。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對照組6 例,年齡59~81 歲,平均(66.66±3.88)歲;觀察組12 例,年齡43 ~78 歲,平均(60.42±3.85)歲;對比兩組一般資料(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保守治療,減少患者制動時間,并實施被動及主動訓練[2]。觀察組患者進行肱骨近端鎖定接骨板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鋪巾消毒,從肩關節外側入路,解剖頭靜脈,在肱骨近端骨折處切開復位,并固定,確定復位良好后,進行骨折對線,縫合切口[3-4]。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總分100,分值越高,肩關節功能越好。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的治總有效率(83.33%)比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1.67%)低,但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明顯改善,觀察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s,分)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12 62.34±3.37 94.78±2.89 25.313 0.000對照組 6 62.38±3.39 82.27±5.57 7.472 0.000 t- 0.024 6.368 - -P- 0.981 0.000 - -
肱骨近端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頸以上部位的骨折,多由交通意外、運動損傷等造成,常見于中老年人群[5]。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加劇,肱骨近端骨折發病率逐年升高[6]。由于生理解剖結構的特殊性,若肱骨近端骨折治療不恰當,易導致肱骨頭血液循環障礙和肩關節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7]。
常規保守治療如克氏針張力帶等治療流程較長,肩關節功能改善不明顯,常發生肱骨頭壞死等并發癥,無法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肱骨近端鎖定接骨板作為近年來臨床常用的骨折內固定材料之一,創傷小,并發癥少,能夠有效保留骨折局部的血運,降低術后肩峰撞擊的危險性,促進患者早期功能鍛煉,防止螺釘松動,有效改善患者預后,術后恢復速度快,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次進行常規保守治療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3.33%)比進行肱骨近端鎖定接骨板治療患者的總有效率(91.67%)低,但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無顯著差異,但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明顯改善,進行肱骨近端鎖定接骨板治療患者的肩關節功能評分高于進行常規保守治療的患者,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應用肱骨近端鎖定接骨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能改善患者的肩功能,也可能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