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嬋
(廣州市增城區派潭鎮中心衛生院外科 廣東 廣州 511385)
疝氣是臨床上普通外科中的常見病,是指人體中某個臟器或者組織離開正常的解剖位置,通過薄弱點、孔隙或者缺損進入另一部位的一種現象[1]。手術是治療疝氣的主要方式,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患者術后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不利于術后的良好康復。因此,有必要加強患者術后的護理質量。為此,本研究對本院60 例疝氣手術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循證護理干預在疝氣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60 例疝氣手術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符合疝氣診斷標準,且均符合手術指征;患者治療依從性好。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基礎疾病或惡性腫瘤;精神障礙,無法正常溝通。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循證護理組(n=30)和常規護理組(n=30)。循證護理組:17 例男,13 例女;年齡28 ~67 歲,平均(38.64±5.27)歲;11 例直疝,19 例腹股溝斜疝。常規護理組:16 例男,14 例女;年齡27 ~68 歲,平均(38.52±5.25)歲;12 例直疝,18 例腹股溝斜疝。兩組一般資料經過比較,沒有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常規護理組患者圍術期及術后接受常規的護理,對患者進行疾病宣傳、觀察病情、指導用藥及飲食護理等。循證護理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循證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為:①組織循證護理小組:組員由護士長及科室中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組員經過專門的培訓和考核。總結以往疝氣手術護理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結合本院本科室實際情況和患者自身的情況,制定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②心理護理:在詳細掌握患者具體情況的前提下,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主動、耐心地與患者進行溝通,針對性地予以情緒疏導與安慰。③術后護理:幫助患者去枕取平臥位,為防止嘔吐物堵塞患者氣道將頭部偏向一側,并且清潔患者口腔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度。與此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可以適當將患者的膝蓋部位用枕頭墊高,使得腹部保持松弛狀態從而減輕腹部的肌張力,減輕切口疼痛感及促進切口的愈合。密切觀察切口的愈合情況,防止感染;積極詢問排尿情況,出現尿潴留時予以熱敷膀胱處理;囑咐患者注意腹部保暖。指導患者先進食流質食物,后過渡到普通食物。結合患者病情,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科學營養的食譜,建議“三高一低”飲食。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循證護理組術后腸鳴音恢復、肛門首次排氣、進食、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狀況對比(±s,h)

表1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狀況對比(±s,h)
分組 n 腸鳴音恢復 肛門首次排氣 進食 下床活動循證護理組 30 32.53±4.26 22.34±3.21 9.87±2.21 11.35±2.30常規護理組 30 35.72±5.47 25.21±3.45 11.67±2.43 13.72±3.41 2.520 3.336 3.002 3.156 0.014 0.001 0.004 0.003 t P
循證護理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2。

表2 術后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n(%)]
循證護理是現代臨床護理學當中較為提倡的一種新型、標準化的護理模式[2]。與傳統的直覺式、經驗式護理方式不同,該模式基于從醫學知識數據庫中搜尋有關的循證支持,根據臨床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再結合患者情況與需求,制定個性化、系統化的護理措施,旨在提高護理質量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許慧[3]等人研究表明,循證護理應用于疝氣手術患者當中效果良好,可有效促進術后的胃腸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中,予以循證護理組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包括組織循證護理小組查閱資料選擇循證支持,評估患者的健康情況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予以情緒疏導與安慰;注意術后護理,體位指導、清潔口腔分泌物、切口護理、飲食護理等各個方面提供服務。研究結果顯示,循證護理組術后腸鳴音恢復、肛門首次排氣、進食、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常規護理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護理組。結果表明循證護理應用于疝氣手術患者中有助于患者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以及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綜上,循證護理干預應用于疝氣手術患者中,可促進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