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旖彤 隴東學院 朱江波 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環縣供電公司
循環經濟是一種對地球友好的體驗式發展新模式。它要求將經濟發展活動在這一持續的經濟周期中,所有的原材料和能源都得到了最合理的利用,降低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從源頭去控制廢物的產生和對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循環經濟的發展是為了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減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以達到既定的生產和消費目的。
我國古代農書《齊民要術》明確指出“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主張農業生產要“上因天時,下盡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谷番殖”,在“種養三宜”(物宜、時宜、地宜)原則指導下,我國勞動人民創造了許多科學有效的耕作方法,如“秋耕欲深,春夏欲淺”“春種欲深,夏種欲淺”“深處種蓮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等,都巧妙地體現了根據自然環境、自然時序和植物屬性來從事農業活動的生態原則,從而充分利用時空、光溫、土地、生物等自然資源,多種經營、五業并舉,挖掘生產潛力,不斷提高種養水平和產出能力,以滿足人口不斷增長的需要。早在1700年前我國就有了稻田養魚的描述,據三國時代《四時食制》中所述:“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書中提到的地方就在都江堰附近。我國稻田養鴨在明代就已經比較成熟,后傳入日本,并由日本學者萬田正治和古野隆雄進一步發展成“合鴨農法”,以后又傳入韓國,在東南亞一帶興旺起來。這些都是互惠共生型生態農業的典型例證。先秦時期,中國農業就已經有了將人畜糞便施于農田的記載。把生活中的廢物變成農業生產中的肥料,廣積深堆后施入農田,不但能提高農田產量,也可以凈化環境,減少污染。在壽縣出土的楚國墓葬中,就已經出現把廁所建在豬圈上的模型陶器,反映了當時的楚人就具有了循環農業思想。《氾勝之書》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時、和土、務糞、澤”?!洱R民要術》介紹了綠肥法、踏肥法、火肥法等,盡可能將生產、生活中的廢物變成培育土壤的肥料。這種“物盡其用”的良性生態循環,不但保證了耕地的地力不衰,而且可以使貧瘠的土地變成良田,這也就成為中華農耕文明有別于西方的一大特征。[1]
圖1 農場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模式示意圖
循環農業模式經營主體(合作農場)成員多是村集體成員由村兩委班子成員按照生產技術環節分派生產責任管理,理事長由村支書擔任;農場發展與利益分配等重大問題由村兩委共同決策。通過組建合作農場,將村集體土地進行集中經營、整體規劃,此外,村集體為合作農場提供初始啟動資金,并鼓勵和引導合作農場積極爭取財政資金補貼,有效地集中了資源、力量并激發了農戶生產積極性。合作農場成立以后,不斷嘗試拓寬農場產業化思路,建設了包括種植、養殖、初加工等的完整農業產業化鏈條。合作農場目前主要以水稻等糧食生產為主導產業,擁有水稻生產面積100hm2,周邊水稻產業面積約1330hm2,并建有年產3萬只羊的生態養殖場,開展了“富硒有機大米”“一頭豬、一畝地”“富硒水果園”等生態種養殖項目,創建了農牧結合的生態循環產業鏈。農場一方面通過100%水稻工廠化育秧、全程機械化生產管理、優質品牌大米產品開發等措施實現了種植業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專門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秸稈收儲機械,實現農作物秸稈收集機械化,并運用生物技術進行秸稈飼料化加工,用于規?;B羊添加草料;此外,合作農場通過建設糞污處理設施,統一收集養殖場糞污制成有機肥,用于種植農場和生態果園生產,有效解決了養殖糞便排放及污染問題,年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40萬t[3]。
此種模式規范使用化肥、農藥、獸藥、飼料及其添加劑,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等技術,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這樣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可以進行綠色或者有機食品的認證。同時,發展減量化的農業生產模式,經營者需要提前進行布局。比如創設商品品牌,并進行營銷運作,用品牌來支撐農產品的成本上漲。
總之,現代農業及循環農業發展都離不開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專業化、規模化的經營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第三方機構開展循環農業建設與經營,是有效促進循環農業發展的模式體系,引導、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村集體的積極作用是實現循環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