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威 大連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理性決策的基本假設是“經濟人”假設,在“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產生了完全理性的理論假設: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一切經濟現象都根源于人的利己主義本性,人是通過深思熟慮的權衡和計算來追求最大利益的人,而“這種私利就其狹義而言是由預測或預期的純財富狀況來衡量的。”
完全理性決策需要有明確的解決問題的目標,窮盡目標的策略和方案,預測每種方案的結果及其概率,選擇成本最低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滿足了諸多假設的前提下,理性決策具有極強邏輯性,看似無懈可擊,然而,正是這諸多的假設,將完全理性決策隔絕在現實生活之外。
所謂非理性決策完全站在理性決策的對立面,沒有嚴密的邏輯分析,沒有精確的數學運算,甚至不需要思考,僅憑直覺做出的決策。
由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感知都是通過自身“再加工”而創造出來的,因此,非理性決策完全是人們主觀意識的一種外在表現,也正因為如此,非理性決策更貼近于生活,而且每時每刻都在我們身邊發生著,如一見鐘情,又如抽簽算命。

甲沉默 甲背叛乙沉默 二人同服刑1年 乙服刑10年,甲即時獲釋乙背叛 甲服刑10年,乙即時獲釋 二人同服刑8年
上表即為大名鼎鼎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假定每個參與者(即“囚徒”)都是理性決策者,即都尋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關心另一參與者的利益。參與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話,此策略稱為“嚴格劣勢”,理性的參與者絕不會選擇。另外,沒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預個人決策,參與者可完全按照自己意愿選擇策略。
囚徒到底應該選擇哪一項策略,才能將自己個人的刑期縮至最短?兩名囚徒由于隔絕監禁,并不知道對方選擇;而即使他們能交談,還是未必能夠盡信對方不會反口。就個人的理性選擇而言,檢舉背叛對方所得刑期,總比沉默要來得低。試設想困境中兩名理性囚徒會如何作出選擇:若對方沉默時,背叛會讓我獲釋,所以會選擇背叛。若對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對方才能得到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會選擇背叛。
二人面對的情況一樣,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選擇背叛。背叛是兩種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這場博弈中唯一可能達到的納什均衡,就是雙方參與者都背叛對方,結果二人同樣服刑8年。
這場博弈的納什均衡,顯然不是顧及團體利益的帕累托最優解決方案。以全體利益而言,如果兩個參與者都合作保持沉默,兩人都只會被判刑1年,總體利益更高,結果也比兩人背叛對方、判刑8年的情況較佳。但根據以上假設,二人均為理性決策者,且只追求自己個人利益,而恰恰是理性決策另二人陷入了困境。試想,若二人均選擇講義氣(非理性),那么結果顯然是皆大歡喜。
從典型囚徒困境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集體理性令雙方陷入困境,明顯處于劣勢,集體非理性雖未讓雙方獲得自由,但卻比困境好的多。那么是否可以說在囚徒困境中非理性決策優于理性決策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表格中當一方理性而另一方非理性時,我們發現,理性的一方獲得自由,而非理性的一方萬劫不復。
試想像囚徒困境的情況進行十次。
我們可以合理地設想,如果囚徒第一次被對方指控,第二次這個囚徒也會指控對方。相反,如果第一次別人保持沉默,建立了互信的關系,你也會保持沉默,導致帕累托最優。
當然,兩個囚徒都會有相似的想法,在第一局保持沉默,以期望建立互信關系,所以雙方都會保持沉默。第二局時,雙方亦應有相似的想法,繼續保持沉默,以期繼續在互信的情況下進行第三局,以致余下的八局。
這種想法合理嗎?
在第十局時,互信的關系明顯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十局已經完結,囚徒沒有必要為維持互信的關系而沉默(沒有第十一局),所以第十局囚徒一定會背叛對方的,理由和只有一局囚徒困境一樣。
問題是,既然大家都知道在第十局,無論如何對方都會背叛自己的,你在第九局保持沉默也是沒有意思的,要知道,保持沉默(友好關系)的原因是為了希望下一局別人保持沉默。所以第九局雙方都一定會背叛對方的。
下一個問題是,雙方都有相同的想法,明知第九局對方會背叛自己,所以第八局保持沉默也是沒有意思的,第七局亦然,如此類推,納什均衡是十局都會互相背叛,建立互信關系是沒有可能的。
只有在囚徒困境的局數大家都不肯定的情況下,上述的推論才不會發生,才會出現互相保持沉默的現象。
現實生活中并沒有典型囚徒困境那般嚴格的假設,恰恰相反,博弈的雙方均保持著較高的信息對稱性,而且正向上文所說那樣,現實中囚徒困境的局數大家都不肯定。由于這種不確定的局數,創造了合作的可能性,同時也為背叛提供了機會。
拿價格戰來說,按照囚徒困境的理論,理性的決策一定是降價促銷,那么結果不言而喻是兩敗俱傷,但我們卻經常能看到一些商家在價格上的攻守同盟,從雙方各自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是非理性的,而此時非理性決策顯然是占優的。同時我們發現,這種合作不會持續很長時間,總會有一方理性的選擇背叛,帥先降價以獲取背叛帶來的超額利潤,此時,理性決策有戰勝了非理性決策。一般來說,一方的背叛必定會遭到另一方的報復,最終在雙方均選擇理性的時候,雙方同時陷入困境,周而復始。
可以說現實版的囚徒困境中,理性決策與非理性決策的較量難分伯仲,而當我們跳出囚徒困境,面對諸多問題需要決策時,會發現我們無法獲得全部有效的信息,無法尋找出與實現目標相關的所有決策方案,更無法準確地預測出每一個方案在不同的客觀條件下所能產生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無法進行完全的理性決策,當然,我們也不會單純的靠感覺或者靠算卦。
理性決策與非理性決策在不同情況下各具優勢,當然,也各有弊端,孰優孰劣難以說清,決策這件事就像是做選擇題,費盡心機的分析運算,有時可能被引入陷阱,隨意的猜測也可能選中正確答案。因此,會做的題我們可仔細分析(理性決策),不會做的瞎蒙(非理性決策)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