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波 王安興 中土集團南方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巴基斯坦高速公路蘇庫爾至木爾坦段全長392公里,項目區域巴基斯坦平原地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天氣炎熱干燥,夏季氣溫高、降雨量少,屬于燥熱干旱地區,中巴經濟走廊“一帶一路”工程。分部合同段全長55km,其中路基填土方約951萬方。按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實施,設計速度120km/h,整體式路基寬度31.5m,主線行車道路基壓實度層次:90區、93區、95區改良土。取土場探查沿主干線分布,該路段取土場土質絕大部分屬于AASHTO A-4類粉質土,個別取土場土質為鹽漬土,當地公路局要求鹽漬土不適用于路基填料。雖然規范明確路基填筑粉質土施工為不良填料,由于該路段農作物占地面廣、人口密度大,填料運輸極不方便,為項目成本考慮,道路工程施工的本身特點,填料要求盡量就地取材,粉質土作為路基填筑依然在采用。
1.粉質土粒徑在0.075mm~0.42mm之間,級配較差,因氣候燥熱影響,在分層填筑壓實時難以達到設計要求的壓實效果,細砂粒和粉粒之間的空隙沒有更多的細小黏粒來填充,形成了所謂“搭積木”式的構架[1]。
2.粉粒不能象黏粒那樣與各種穩定劑有效地發生作用,也不能象砂粒起到骨架嵌擠作用,所以粉粒含量偏高的粉質土有著復雜的工程力學性質[1]。
3.由于粉質土中粉粒含量多,而黏粒含量少,粉質土干時雖稍有黏結性,用手搓捻有干粉末感,肉眼觀察時可明顯看出細砂粒與粉土粒狀,但易被壓碎,揚塵大,浸水時很快被濕透,易成泛漿稀泥狀態,并且粉質土的毛細水上升高度大,在冬季更容易使路基產生水分集聚,造成冬季凍脹現象[1]。
1.路基填料各項性能檢測指標可以看出(見表1),該路段取土場的土質絕大部分屬于含細砂粒AASHTO A-4類粉質土,土的粒狀組成以小于0.075mm的粒徑為主,屬于細粒土組。設計圖紙及規范要求下路床填料CBR≥5%、塑性指數≤10,取土場的檢測結果均能滿足設計技術指標及規范要求,適用于路基下路床90區、93區的填料。
2.路基上路床95區填料要求改良土,設計圖紙及規范要求CBR≥20%、塑性指數≤6。選用就近取土場塑性指數>6粉質土摻粉細砂和碎石混合料,摻配比例為50%粉質土、25%粉細砂、25%碎石混合料,改良后的填料檢測結果均能滿足設計技術指標及規范要求,適用于路基上路床95區的填料。各項性能指標見表2。
最大干密度和含水率是路基填筑土的主要控制參數,但對于粉質土來說尤為重要。經過對取土場取樣進行試驗確定擊實標準,粉質土最大干密度大部分位于1.864g/cm3~1.935g/cm3范圍之內,最佳含水量位于11.5%~12.7%%之間。但沿線取土場土質分布復雜,即使一個取土場土質也很少是均質的,所以給土的標準確定帶來很大的麻煩,這就要求取樣應有代表性,能準確反映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以確保路基填筑質量成效的關鍵所在。
表1 取土場土樣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匯總表
表2 改良土樣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匯總表
由于氣溫高、天氣燥熱,含水量控制對于粉質土來說,對壓實度效果的影響非常顯著。因為土質黏性小,含水量偏少時不易碾壓成型,即使壓實也難于黏聚致密,且密實度較低,孔隙多,一經飽水,其強度和穩定性會急劇下降。若土的含水量過大,此時增加壓實功能就會出現“彈簧”現象,壓實效果很差,造成返工浪費。因此只有在最佳含水量±2%時,壓實后土體的水穩性最好。
粉質土路基填筑照路基填筑“四區段、八流程”施工工藝進行,但現場灑水攪拌和碾壓尤為關鍵。壓實功能控制主要指壓實機具重量、碾壓遍數、作業時間等。壓實功能(綜合因素)與壓實效果的關系曲線表明,同一種土的最佳含水量,隨壓實功能的增大而減小,最大干密度隨壓實功能的增大而增加。必須嚴格按照試驗段來確定不同機具壓實不同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適宜的松鋪厚度和相應的碾壓遍數、最佳的機械配套和施工組織。由于粉質土的保水性差,塑性指數的特點,應將大面積施工改為區域施工,將施工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2%范圍左右,碾壓工序先輕壓整形封水[2],后按振動碾壓成型。
路基正式填筑前先進行試驗段的施工,通過試驗和采取相關壓實工藝控制措施,確定了壓實機具、含水量、灑水量、松鋪系數及碾壓遍數等參數,為整個合同段內的路基填筑提供正確依據。而就粉質土改良路基,需要確定改良配比的摻量,各項性能指標檢測滿足設計技術要求。
上料攤鋪主要采用路拌法。先將粉質土按照配比量“網格”上土(每次成型區段200m為宜),再用平地機攤鋪,攤鋪時每區段分段分幅依次推進,同時及時按配比上改良材料,用另臺平地機攤鋪,整個區段采用改良料對粉質土覆蓋,確保粉質土既有水分。攤鋪后采用平地機進行拌和,并根據現場實驗人員測得填料的含水量進行灑水。重點是碾壓:試驗段低液限粉質土路基的壓實施工工藝為:先用12t光輪壓路機穩壓整形封水,然后用18t弱激振力低頻碾壓,初步密實;再用25t強激振力高頻碾壓,最后用18t光輪壓路機掃面補壓。在施工過程中,壓路機行走速度控制在2km/h~3km/h,碾壓開始時宜用慢速,隨著土層逐漸密實,速度逐步提高。壓實時的單位壓力不應超過土的強度極限,否則土體將會遭到破壞。開始時,土體較疏松,強度低,故宜先輕壓,隨著土體密度的增加,再逐步提高壓強。碾壓時,橫向接頭的輪跡應有一部分重疊,振動壓路機一般重疊1/3輪跡,前后相鄰兩區段亦縱向重疊1.0m~1.5m,在直線路段和大半徑曲線路段,應先壓邊緣,后壓中間;小半徑曲線地段因有較大的超高,碾壓順序宜先低(內側)后高(外側)。并應做到無漏壓、無死角以及確保碾壓均勻[3]。為了減少路基工后沉降,對路基每填筑1.5m~2.0m后,采用沖擊碾壓壓路機進行補壓。
路基碾壓完后實驗室應及時檢測壓實度,檢測合格后應盡快上土進行新一層路基土的填筑,在剛開始施工時曾出現過成型完檢測合格,過兩天再檢測就不合格的現象,這主要是由于氣溫高、天氣燥熱,使壓好的路基水分迅速蒸發表面脫水松散,使壓實度又達不到要求。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粉質土路基的施工質量。建議在受雨水影響的填筑路段,路基下路床填筑0.5m~1.0m厚的砂平臺墊層,然后再填筑粉質土填料,可以有效隔斷受雨水侵逐對路基的影響,保證了粉質土填筑路基的整體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