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飛華 中核核電運行管理有限公司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穩定和國家稅收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助推經濟轉型不可或缺的力量,截至到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家。中小企業市場應變能力強,具有大企業不可比擬的優勢;同時,中小企業自身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經不起市場經濟規律的變化和沖擊。在經濟新常態的當下,經濟增長放緩,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制定和實施有效的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中小企業創新升級,服務于國家戰略轉型的是我國目前發展階段的緊迫需要。
對于中小企業的定義,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行業對其界定的標準不盡相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動態變化。目前世界各國制定的企業類型標準有兩類:一類是定性標準,以企業的經濟特征和控制方式加以定義;另一類是定量標準,即以若干數量指標衡量企業規模的大小。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采用的是定量標準,我國采用的也是定量標準。2011年,工信部、國家統計局等四部委聯合頒布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按照規定,中小企業劃為中、小、微三種類型,總體上依據企業的從業人數、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制定,不同行業的劃型標準有所不同。以工業企業為例,年營業收入小于4億元并且從業人數小于1000人的企業可以被劃為中小微型企業。2017年,國家統計局將我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種類型的劃分標準做了修正。
稅務系統對小微企業的界定與四部委劃型的標準有些不同,稅務系統規定,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對于從業人數不超過300人,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0萬,資產總額不超過5000萬元的企業[2]等三個條件都滿足的企業,界定為小型微利企業。
我國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發源地。
1.中小企業具有公司注冊門檻低、運營費用低、經營機制靈活等優勢,造就了蓬勃發展的勢頭。
2.中小企業同時具有融資渠道狹窄、研發能力不足、創新意識缺乏、人員流動頻繁、社會負擔較重等劣勢,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客觀因素。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高速成長,對就業、新動能、增長起到支撐作用,展現了以放管服、雙創戰略為主的一系列促進政策的良好效果。統計數據表明,從2012-2018年,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復合增長率12.5%,絕對數量超過3000萬家。以浙江為例,2019年浙江共新增小微企業40.8萬家,同比增長12.4%。截至2019年末,納入中國小微企業名錄庫的浙江省在冊小微企業數量達到222.4萬家,占在冊企業的87.7%。
盡管如此,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依然步履維艱,中國產業信息研究網發布《2018年版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研究及融資策略研究報告》數據顯示:日本、歐洲的小微企業生命周期可以達到12年,美國達到8年多,而中國只有3年。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中小企業自身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差;另一方面也在于政策扶持力度欠缺,外部生長環境嚴苛。
稅收是國家公共財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來源,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的屬性。稅收的一項重要職能是調節經濟,通過稅收手段,國家能有效調控社會發展、資源配置、生產與消費行為,從而有目的的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引導,調整社會經濟結構。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財稅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特別是在今年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稅收優惠政策力度不斷加碼,小微企業有效受惠范圍明顯擴大。
國家給予特定行業或企業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有稅率優惠、稅基優惠、稅額優惠、延期納稅等四種。
稅率優惠,是在對特定征稅對象的按照法定稅率征稅時采取降低稅率的形式給予優惠。包括降低增值稅稅率、所得稅稅率等等,是最直接最常用的形式。
稅基減免,從縮小計稅依據的層面實現稅收優惠達到減稅的目的,主要方法有提高起征點、設置免征額、加計費用扣除、加計折舊等。
稅額減免,是對特定征稅對象的某些特定項目減少征稅或免于征稅稅款的方法,包括減免稅、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稅額抵免等等。
延期納稅,是對一些企業在面臨經濟困難無法在規定時間內按時履行納稅義務時,稅務機關可以在企業申請的情況下適當放寬納稅時間,相當于給予企業一筆無息貸款。
表1
表2
國家2002年頒布了《中小企業促進法》,并在2017年再次修訂,《促進法》第十一條為中小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提供法律支持。
2019年,國家稅務總局發布財稅〔2019〕13號關于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的通知,進一步對小微企業實施減稅,對滿足條件的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對于滿足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減免50%~75%應納稅所得額。政策所采用的稅收優惠方式分別為稅額減免和稅基減免。
國家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相比一般的中小企業力度更強,這促使中小企積極擁抱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戰略轉型。
盡管如此,我國中小企業的實際稅負仍然過重,阻礙中小企業的發展進步,甚至危及生存。根據研究[1]測算結果,除了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兩項主要稅種之外,中小企業總共要繳納20多種稅收項目以及10多種費金。以文中的研究對象為例,該企業在能享受的現有稅收優惠政策之后,其實際稅負仍然占到企業稅前利潤的46%。
研究中小企業稅收政策可以看出,與世界上先進的中小企業促進政策相比,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存在稅制復雜、政策分散、形式單一等問題,整體上還難以達到《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國家中長期規劃對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見表1)。
稅收扶持是世界各國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手段。針對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可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立足我國實際,制定和實施系統科學的中小企業稅收幫扶政策,激發企業活力,推動中小企業加速發展、創新發展(見表2)。
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創新的源泉、就業主力軍,更是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我國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上有了長足進步,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中小企業實際獲得感不強,財稅負擔仍然過重,阻礙發展,威脅生存。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完善的稅法體系,切實減輕企業稅收負擔和發展顧慮。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扶助中小企業開疆拓土、做大做強,不僅是經濟新常態下的短期行為,更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正確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