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雋
58歲的賴小民站在被告席上,頭發花白、臉色慘淡。
2020年8月11日,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審理了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融)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賴小民受賄、貪污、重婚一案。
起訴書中指控,2008年至2018年,被告人賴小民直接或通過他人索取、非法收受相關單位和個人給予的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17.88億余元,其中1.04億余元尚未完成收受。2009年底至2018年1月,賴小民利用職務便利,伙同他人非法占有公共資金共計人民幣2513萬余元。此外,賴小民在合法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還與他人長期以夫妻名義共同居住生活,并育有二子。依法應當以受賄罪、貪污罪、重婚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對于上述指控,賴小民當庭表示認罪悔罪、絕不上訴,并向法庭深鞠一躬,表示謝罪。
非法斂財17.88余億元這一令人震驚的細節公開后,立刻在輿論場掀起巨大波瀾。有網友算了一筆賬:“這相當于他在10年里,平均每年受賄1.788億元,平均每月受賄1490萬元,平均每天受賄約49萬元,平均每小時受賄約2萬元!”
北京科技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宋偉一直關注此案的進展,他對《環球人物》記者說:“人們如此關注賴小民案,是因為其貪腐之嚴重、數額之巨大、腐敗情節之復雜,已達十八大以來新高。目前官方尚未公布他名下房產等其他財產的規模,但可想而知,也將是一個不容小覷的數目。賴小民無疑是金融領域反腐的一個標志性‘碩鼠,也是金融領域反腐的一個標志性成果。”
宋偉認為,賴小民案的特殊之處還在于,這是中央紀委和國家監察委合署辦公后,聯合辦理的第一個金融大案,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大金融腐敗案。中央紀委曾將賴小民案定性為“三個特別”,即“群眾反映特別強烈、腐敗問題特別嚴重、性質特別惡劣”。
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曾先后召開賴小民案警示教育大會,措辭嚴厲,稱“賴小民案件性質極其惡劣、教訓極為慘痛”,給“國有金融資產造成重大損失,危害國家金融安全和金融穩定,影響極其惡劣,觸目驚心、教訓深刻”。
兩年前,賴小民的落馬,在外界看來十分突然。
2018年4月17日上午,賴小民接到通知去銀監會開會,當場被宣布調查。當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消息——賴小民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同年10月15日,賴小民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2018年,被“雙開”后,賴小民在視頻中現身說法,悔不當初。

2020年1月13日,《國家監察》專題片第二集《全面監督》在央視一套播出,曝光了賴小民斂財受賄的更多細節。(視頻截圖)

上圖:賴小民的“超市”里面都是鐵皮柜,裝滿現金。(視頻截圖)下圖:賴小民收受大量房產、股權、名貴字畫、高檔汽車、黃金制品、名表等。圖為他暗藏的金條。(視頻截圖)
中央紀委的通報細數了賴小民的違法違紀行為——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違背中央金融工作方針政策,盲目擴張、無序經營導致公司嚴重偏離主責主業,不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造成惡劣政治影響;搞政治投機,為個人職務升遷拉關系,搞美化宣傳個人,撈取政治資本,參加迷信活動,對抗組織審查;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講排場、擺闊氣;違反組織紀律,在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任人唯權、任人唯利、任人唯圈;違反廉潔紀律,收受禮品、禮金,利用職權或職務影響為親友經營活動謀利,與多名女性搞權色交易……根據2018年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要重點查處“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收斂、不收手,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的腐敗案件,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這段話里提到所有的紅線,賴小民都踩了個遍。
2020年1月13日,《國家監察》專題片第二集《全面監督》在央視一套播出,曝光了賴小民斂財受賄的更多細節。調查過程中,專案組在北京某小區發現了賴小民藏匿贓款的一處房屋,里面有多個保險柜,存放的現金達兩個多億。為了逃避調查,賴小民都是要求行賄人交付現金,然后他自己開車來到這處房子,親手把錢放到保險柜里,路上還會特意多繞幾圈,以防有人跟蹤。他和一些關系密切的知情人之間,說到這處房子都是用暗語,叫作“超市”。
“拿了就往那兒一放,就像經常會去超市嘛,(所以)把這個名字叫超市。都放在鐵柜里了,一分錢都沒有花,最后組織上都收了。所以我說要這么多錢有什么用呢?最后又不敢花又不敢用,還提心吊膽的。”落馬后的賴小民對著鏡頭說。他本想給孩子留錢,可最終只是做了一個臨時的“財物保管員”。
“超市”里的巨額現金只是冰山一角。賴小民實際收受的涉案財物,構成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現金,還包括大量房產、股權、名貴字畫、高檔汽車、黃金制品、名表、珠寶首飾等。“手表幾十塊……賓利車、奔馳車、阿爾法車,地下車庫那幾個車都是他的,都是百萬的豪車。”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干部監督室副主任陳清浦說。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國銀保監會紀檢監察組副組長李艷茹介紹,審查組已扣押了大量本外幣現金、金銀制品、字畫、汽車、購物卡等物品,凍結了銀行、證券、基金賬戶,查封了賴小民位于北京、珠海、海南等地房產多套、車位多個。截至目前,賴小民案涉案財物近17億元已追繳到位,剩余款項因涉其他在辦案件正在追繳中。“如果我們辦一個案件只查清了事實,而沒能為國家、集體挽回經濟損失,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案件,老百姓也會不滿意,還可能導致腐敗分子產生‘犧牲我一個,幸福全家人的僥幸心理。”李艷茹說。
賴小民違法所得金額巨大,除了本人的極大貪婪,也反映出金融腐敗不同于其他行業的特點。作為國有金融企業負責人,賴小民十分清楚自己的“身價”。他說:“金融行業天天跟錢打交道,而且接觸的老板都是動不動幾個億、幾十個億、上百億的,給你點錢對他來說小菜一碟;對自己來說,覺得我支持他這么大,都幫他發展起來了,我覺得(收錢)很正常的了。有的時候老板跟你說,我最近買了好多房子,在哪個地方,地段很好,張口就說了,他都無所謂,反正這么多房子給你一套,你跟他要一套。或者車子這個不錯,我喜歡開這種車,留在我這吧。當時就非常麻木了。”

2020年8月11日,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審理了賴小民受賄、貪污、重婚一案。
媒體上關于賴小民的說法還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3個100”:100多套房、100多個關系人、100多個情婦。在婚姻存續期間,賴小民在香港確有情婦,而且該情婦一次就收受了上億元賄賂。這些年,賴小民與情婦在香港育有一對雙胞胎幼子。他與原配離婚,但并未向組織匯報,其前妻曾在光大銀行總行任職,兩人育有一女,還有了外孫。以上情節和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劇情類似,賴小民堪稱現實版高育良。
在中紀委的通報中,還提到賴小民“與多名女性搞權色交易”。據《經濟觀察報》報道,這其中既包括欲求職于華融公司的普通女性,也包括“大牌女明星”,“有女性求職者,會將自己大尺度的寫真照附在簡歷中,遞交給賴小民,彼此心照不宣。”
對于賴小民的種種罪行,陳清浦在專題片中感嘆道:“我們也曾經查辦過許多件金融領域的案件,但是都不像賴小民事后查清的違紀違法的這種數額、危害程度、犯罪情節、犯罪手段。(這些)都是觸目驚心,讓人瞠目結舌。”
華融成立于1999年,和中國信達、中國長城、中國東方并列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當時正值亞洲金融風暴,國家給這四家公司10年時間,專門接收、管理和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資產。他們肩負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的重要任務,其中華融對口中國工商銀行,接手其4007億元不良貸款。
2009年,賴小民出任華融黨委副書記、總裁。此時華融賬面總資產只有326億,盈利差、撥備不足,32家分公司有25家已連虧9年,還有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2017年,《環球人物》記者曾在金融街采訪過賴小民,當時賴小民有個著名的說法在媒體圈廣為流傳,他說自己當初是“在銀監會干得蒸蒸日上的辦公廳主任”,不愿被“空降”到華融這個落魄、邊緣化的企業去。時任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和分管副主席找他談了4次話,他才走馬上任。
2012年9月,賴小民升任華融黨委書記、董事長。此后,華融開始了大跨步的商業轉型。資產、負債、利潤都大幅上升,并集齊銀行、證券、租賃、信托、期貨、消費金融等全牌照,發展為大型金融控股集團、一個“萬能的金融企業”。2015年10月30日,中國華融在香港上市。2017年,華融以1.87萬億元的資產規模位列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首,旗下設有華融證券、華融金融租賃、華融信托、華融期貨等31家子公司。
在公開場合,賴小民常常強調自己對華融的引領作用。他曾說:“我給自己定位為華融首席市場營銷官、首席義務宣傳員、首席品牌推銷員。我到哪里都推銷華融,宣傳華融,營銷華融。我把全國30多個省都跑遍了……”
2017年3月,在華融的業績發布會上,賴小民笑稱:“我來到公司8年瘦了20斤,公司養肥了,我卻瘦了。”“天地良心,這8年多,我們賺了11個華融,國家當時沒有增加資本金,全靠資本運作,全靠利潤去賺錢、增加資本,真正實現了國有資產最大限度保值增值,國有資本不斷地做強、做優、做大。”
在2017年的那次采訪中,《環球人物》記者見識了賴小民的意氣風發、侃侃而談。提到上述業績時,他驕傲地認為,是自己大刀闊斧地改革,才讓華融不斷加快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建設,完成了“改制—引戰—上市”三部曲。華融全面實現市場化后,國有資產也得到了保值增值,成為中國資產規模最大、實現利潤最多、資本回報最好、總市值最高的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用一句流行語說,真是‘厲害了,我的華融。”當時賴小民躊躇滿志地對《環球人物》記者笑道。
然而,如此亮眼的業績全是用風險換來的。那幾年間,華融資產負債率節節攀升,2017 年總負債額達到1.69 萬億元,負債率高達90.2%。同時,華融資產減值損失也與日劇增,五年累積578.6億元,相當于同期凈利潤的六成。一位金融業內人士對《環球人物》記者說:“在華融最風光的那幾年,業界和學界對賴小民不是沒有議論,只不過沒人敢點名道姓、公開質疑一個央企的做法。專業人一看就知道,很明顯他是在違規經營,加大風險。”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祁敬宇對華融做過研究,他告訴《環球人物》記者,那些大書特書的盈利數據只是一層掩蓋。“賴小民創造盈利主要靠什么?靠一些與賭博、酒店、別墅、房地產相關的非實體經濟。習總書記說金融回歸實體經濟,但華融在賴小民執掌下,沒有一點為國家實體經濟服務的愿望,什么盈利快,就做什么,這種盈利是以巨大風險為代價的。這是一個警示,考核金融企業不能單純拿是否盈利、是否賺錢做標準,而是要關注這些資金如何運作,到了哪些部門,是不是真正扶持了實體經濟,以防讓賴小民們鉆了漏洞。”

2017年,北京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金融展上,華融展臺播放賴小民講話視頻。
華融國際原總經理白天輝在專題片《國家監察》中,也提到了賴小民的激進和瘋狂。“他(賴小民)往上升的話肯定需要業績,他不會考慮長期的風險會怎么樣,只要你第一時間把規模給我做出來,把短期利潤給我實現出來,至于這個項目三年、五年之后出現風險,他不管的。他要追求短期業績的話,那我們只能去投一些相對高風險的項目,比如說房地產,比如說股票。”
另一位金融業內人士告訴《環球人物》記者,賴小民在華融的故事“并不新奇,也并不高級”。“賴小民時代的華融就是一個廉價資金提供方。憑借大型央企身份和金融全牌照的優勢,將國有金融資源廉價輸送給民企老板,通過投資、有限合伙等方式賺取利差,然后給國有金融機構制造一堆壞賬。”
據《財新》周刊報道,早些年賴小民頻繁往返香港,與一些內地在港的私企老板過往甚密。在這個圈子里,賴小民被稱作香港“財神爺”。在中環出沒的私企老板們大多數都是來“找錢的”,他們囿于自身抵押物問題,難以從合規甚嚴的外資銀行獲得融資,而找到賴小民,無論審核還是放款速度,都相對寬松。“有很多項目都是賴小民直接交代的,都是他的朋友,有時為了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把一些需要從市場角度考察的因素,要么是忽略了、要么是美化了。”白天輝說。
對于賴小民指定的合作項目,審批程序倒置,但下屬知道這是董事長的意思,于是評估把關、風險防控也就流于形式。“華融的風控部門,可以說就是個擺設。”前述業內人士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在賴小民的直接干預下,華融向與他存在利益輸送關系的私營企業提供了大量資金。賴小民落馬后,其錯綜復雜的“朋友圈”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據媒體報道,寧夏天元錳業集團董事長賈天將、中國港橋董事會主席劉延安曾被帶走配合調查。
除了開展上述境內業務,華融還持續涉足境外資本市場。從2014年起,華融逐漸偏離資產管理的主業,激進地活躍在二級市場,且集中在港股的“垃圾股”,其中不少是毫股(股價低于1港元)、仙股(股價低于0.1港元)。這是一種相當簡單原始的業務操作模式。據金融界人士向《鳳凰周刊》透露:“香港有很多空殼公司,股價只有幾分錢。操作者低價購入這些公司,隨便注入些資產,包裝一下抬高股價,再由華融出面高價收購。操作者在股市套現后,分利潤給賴小民作回扣。”結果就是華融以高價買入了一堆垃圾資產,且嚴重坑害了廣大股民。“這是一種純吸血的操作,毫無技術含量,甚至吳小暉的安邦都沒有這么做過。”
但賴小民做起這些相當心安理得、得心應手,并且資金來源很容易就能解決。憑借金融央企的資信,華融在境外發行的美元債和歐元債,平均成本僅4.3%。數據顯示,從2014年開始,華融在海外大量發債,至賴小民案發前,海外發債余額達200多億美元。

2015年10月30日,中國華融在港交所上市,圖為賴小民敲鐘。
對于賴小民在華融的所作所為,無論是宋偉還是祁敬宇,都提到了“更立體、更交叉、更隱蔽”的特點。華融成立之初的業務范圍是由銀監會監管,后來當它發展成金融全牌照公司后,不同業務分別歸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多家機構監管。中間的交叉地帶被賴小民所利用,哪個板塊業務要接受檢查了,就把其他板塊的資金先挪過來,拆東墻補西墻,不斷閃轉騰挪,掩蓋窟窿。
對此,白天輝在專題片中舉了例子:“就像一個城市只有一條道,這個貓抓老鼠,老鼠只能在這條道上跑。如果有10條道,那老鼠就多了9條道出來。在這種有漏洞可鉆、治理結構又不完全的情況下,直到中紀委發現了,這個事情才露出來。”
網絡社區知乎上有一則提問:在華融工作是種什么體驗?有人自稱“賴時代員工”,作了匿名回答:“一言堂,完全個人崇拜。”
按規定,央企的“三重一大”事項必須上黨委會集體決策,但賴小民既是黨委書記又是董事長,經常自己直接拍板,即使上會也是獨斷專行,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如同“皇帝”。華融國際原董事長汪平華曾說:“基本上都是老賴說啥就做啥。我們個人的官帽子、每年拿多少績效、想在內部如何發展、想獲取多大資金支持,都是老賴一支筆說了算。你要是說在某個事情上頂他一次,再頂兩次、頂三次,我估計你工作崗位就要調整了,因為我們也有活生生的例子。”
前述金融業內人士告訴《環球人物》記者:“據我所知,華融內部哪怕是一個局級干部,如果和賴小民有分歧,都會被邊緣化、穿小鞋。這個人級別并不低,還能遭到打擊報復,一般員工更可想而知了。”
此前有多家媒體報道,賴小民是江西瑞金人,他治下的華融,“江西幫”等老鄉圈文化盛行,素有“36局”之稱,因江西省身份證號以36開頭而得名。中央紀委的專題片披露,賴小民用手中的人事權,排擠異己、任人唯親,將國有企業當作自己的私人領地。從管理層到食堂大廚,很多崗位他都安排了老鄉圈的人。如果“江西幫”要外出聚會,當天食堂座位會空一半。“他也不掩飾自己這種獨斷專橫,很享受這種被人捧著、被人推崇的感覺。”白天輝說。

左圖:2017年,賴小民出版《我的企業管理之道》。中圖:賴小民與員工分享學習心得。右圖:2013年,賴小民曾手書勉勵員工“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對內獨斷專行,對外熱衷美化宣傳。多年來,賴小民把自己包裝成“最愿意與員工分享我的人生經驗和治企心得”的領導,先后出版了《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證券化研究》《后危機時代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選擇研究》《戰略大轉型——中國華融創新發展理論與實踐》《畫龍點睛揚帆起航——中國華融H股上市紀實》《我的企業管理之道》等多部專著。在《我的企業管理之道》附錄中,光是“中國華融理念與信條”一項就達221條。此外,網上還曾流傳186條賴小民語錄。
賴小民的膽大妄為還體現在要求華融的紀委“藏事兒、掖事兒、抹事兒”,不認真查處收集到的問題線索。他還干預案件的查處,甚至把“不發一案、不倒一人”作為口號,在大會上公然宣講。
2015年以后,銀監會多次通過監管通報、監管會談等方式對華融公司的經營風險等問題予以警示,要求華融公司控制債務規模、回歸主業,但賴小民依然我行我素,與黨中央的要求背道而馳。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工作人員曹春霞表示,面對監管機構的提醒,賴小民不以為然,甚至斥責監管人員不專業,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他還對屬下說:“如果出了風險,我華融就是干不良資產的,我也能給它解決掉。”但是他所說的“解決”不是依靠技術和運營,而是靠砸更多的錢、填更大的窟窿來解決,久而久之,惡性循環。
如此毫無顧忌、不知敬畏的賴小民,卻很會“做官樣、做表面文章”。“他不是真正發自內心地擁護黨的方針和政策,十八大以后的反腐行動對他內心沒有絲毫觸動。”前述金融業內人士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比如2013年,賴小民曾手書與員工共勉:“努力做一名干凈的華融人,大力培養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清正廉潔、奮發有為、高素質的人才隊伍。”2017年,賴小民還撰文講政治:黨建是根和魂,是第一要求,央企姓黨……必須做“讓黨放心、人民滿意、政府支持、適應市場、有競爭力、有影響力、有品牌價值的一流資產管理公司”。2018年4月9日,就在落馬前7天,賴小民還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與媒體大談“強監管、治亂象、做主業、防風險、追責任、保安全”。
祁敬宇研究華融的軌跡,有一個很深刻的感觸:“賴小民案集中暴露了金融監管領域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怎么用人選拔,怎么管理隊伍,怎么評價業績,怎么在‘一委一行兩會監管基礎上形成全社會對金融領域的監管,這的確是個任重道遠的過程。”
“手莫伸,伸手必被抓。”賴小民案極具警示意義。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國銀保監會紀檢監察組組長李欣然表示:“當前金融領域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任重道遠。紀檢監察機關依規依紀依法嚴肅查處該案,釋放出黨中央有腐必反、有貪必肅的堅定決心,不論涉及什么人、不論涉及金額有多大,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將一查到底,絕不姑息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