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雅鳳
摘 要: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嵩口古鎮因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便是永泰縣西南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這里擁有100余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依據多次實地走訪調研,文章從生態美、人文美、藝術美三個層面深入剖析嵩口古鎮古民居建筑群,以建筑美學的視角探索其獨特的美學特征,為實現嵩口古鎮的振興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嵩口古鎮;古民居建筑群;生態美;人文美;藝術美
古民居建筑是地域性建筑美學文化存在的一種特有形式,它的價值不僅在于其獨具特色的物化表現形式,更在于其所蘊藏的文化意蘊。嵩口古鎮位于永泰縣西南部地區,閩江下游最大支流大樟溪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古鎮水陸交通便利,其東西南北方向各與閩清縣、德化縣、仙游縣和尤溪縣交界,是閩中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樞紐。目前古鎮擁有100余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筑,除此之外,還有直街、橫街、米粉街、關帝廟街、大埕街等古街,兩側的古鋪同樣保留著傳統的明清建筑風格。嵩口古鎮的民居建筑群在歷史發展的長河里已逐步形成了和諧共生的生態美、崇文善學的人文美、匠心獨具的藝術美三大美學特征。
一、和諧共生的生態美
嵩口古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對當地民居建筑營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形成了和諧共生的生態美。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本文通過對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的剖析,提煉出地方民居建筑內在的美學特征,進而多層面解讀嵩口古鎮古民居建筑群的美學文化。
(一)地理環境的影響
嵩口古鎮隸屬福州市永泰縣,東臨閩清,北接尤溪,西毗德化,南依仙游,位于大樟溪和長慶溪匯流處。古鎮境內山巒起伏,峰谷相間,地勢險峻,四面均被山峰包圍,其中南面的東湖尖海拔約1681米,是永泰縣的最高峰,因此嵩口古鎮自古便被稱為永泰的南大門。古鎮的古民居建筑,因置于群山之中,就地取材,故多以土木結構形成的院落空間為主。每個民居建筑群通常是由若干不同形態的單元建筑物組成,各個單元空間依據相應的功能特點進行有序排列,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例如下坂厝,清乾隆年間建成,系土木結構,建筑面積5080平方米,200多個房間,大八扇厝,每扇夾墻有火墻相隔,建有大廳、下落廳、橫廳、書齋、內外埕、雨水井、后花園等。
同時因為嵩口古鎮自古以來便是周邊地區的交通樞紐,自然成為盜匪覬覦之地。在這種環境下,莊寨建筑文化應運而生,它具有居住和防御雙功能,萬安堡便是其中之一。高高的土墻,方正的土堡,寨門一關,就是一個安全的小世界。萬安堡取名有“萬世平安”之意,是一座氣勢宏偉的古堡建筑,外墻地基用碩大的大樟溪鵝卵石壘就,地基之上用黃土墻夯筑,高約5米,斑駁的墻體上密布哨眼和槍眼。
還有就是位于月洲村虎頭山腳下的寧遠莊,同樣也是莊寨形式建筑。寧遠莊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耗時5年建好。青石門額上刻著“寧遠莊”三字。莊寨面寬55米,縱深45米,加上門前空埕地和右側的花園用地,總占地約3000多平方米,正座有120個房間。
(二)氣候因素的影響
嵩口古鎮地處北緯25度48分,東經118度35分,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由2009-2019年永泰縣月平均氣溫統計得知,該地年平均溫度20℃,冬暖夏涼,宜人居住。在自然氣候因素的影響下,該地域古民居建筑形成以下幾個基本特征:一是因降水量充沛,在披榭伸入正廳檐下的部分有座L形的矮墻頭(又稱截水墻),以防止雨水沿著披榭的屋頂濺入正廳;二是古鎮的氣候春秋不顯,夏冬分明,且十分潮濕,故在民居建筑營造時會考慮到夏季遮陽、冬季保暖和自然通風的問題。運用天井空間“以無作有”的方式介入,讓民居室內外空間取得聯系,利用周圍出檐遮擋日照暴曬,形成一定的溫度差,猶如天然排氣扇般將室內濕氣抽去。
從古至今,氣候因素對民居建筑營造的影響是直接性,所以才會用“南尖北平”“南敞北封”來形容我國南北民居建筑的差異性。
二、崇文善學的人文美
人文是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文化活動或現象,嵩口古鎮古民居建筑群的人文美實質上是地域文化精神在建筑領域的物化表現形式。當地居民通過建筑造型、空間布局和裝飾手法等方式反映地域人文特色,表現出民居建筑的文化精神和美學特征。
(一)詩禮傳家的傳統
文化的延續有利于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和進步,而建筑作為一種獨特的美學物化表現形式,是每個時代的反映。嵩口古鎮歷來有“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的傳統,歷史上出過不少文人雅士,例如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張元干。古鎮的古民居建筑折射著舊時的科舉文化制度,無論是自然簡樸的建筑風格,還是翹檐青瓦、雕欄畫壁,都蘊含著文人雅士所特有的閑適恬淡、吟風弄月之氣質。隱藏在山水之間的古民居建筑群,形成了“文質彬彬”又充滿田園野趣的鄉村景象 。
從宋代至清末民初,嵩口古鎮因地利之便,又受鄰近尤溪、將樂等地閩學的影響,成為了宋明理學重要傳承地,典型遺存眾多。嵩口述善堂保留北宋張載理學(橫渠關學)雕刻集句:“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鮮;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下坂厝的墻上也有類似對句:“希賢希圣希天此等地位豈讓他人做去,立言立功立德這般事業還須自己擔當。”
(二)民間信仰的傳承
嵩口古鎮早在南宋時就發展成小集市,元明時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并在那時就形成農歷每月初一、十五的趕墟習俗,成為遠近聞名的客流、貨流、物流的集散地。為保佑商旅舟楫平安,古碼頭建有天后宮。這座天后宮正是嵩口水運昌盛的見證。而這天后宮也是“興安會館”——興化商人在嵩口的同鄉會所,這是當時商旅摩肩的縮影了。同時嵩口古鎮還是東南亞最大農業神張圣君的誕生地。
三、匠心獨具的藝術美
所謂的藝術美是指藝術家對藝術作品所表達的審美感情。藝術美的種類繁多,存在于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藝術作品中,民居建筑也是其中一類。嵩口古鎮古民居建筑群展現出我國明清時期南方土木結構建筑風格,合理的建筑空間布局和相當考究的裝飾工藝,富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現如今,當地還保留著大量的木雕、石雕、灰塑、彩繪等建筑裝飾,蘊含著豐富的藝術氣息,承載著民間手藝人的智慧,使嵩口古鎮古民居建筑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
(一)豐富的建筑裝飾
以材質來分類嵩口古鎮古民居建筑群的建筑裝飾,大致可分為木雕、石雕、灰塑、彩繪等。這些建筑裝飾主要分布于房屋的大梁、斗拱、山墻、石柱等部位,不僅體現了屋主的審美情趣與身家財力,也體現了當年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藝,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時代藝術風格。
例如木雕。嵩口古民居建筑群大多數建造于清代中晚期,在建筑裝飾的表現上,與明代追求簡、厚、精、雅的風格不同,這個時期的建筑中,木雕不再是以結構的形式存在,而是一種裝飾手法,非常豐富,且用材和雕工都相當講究。其造型紋樣種類繁多,有人物圖案、幾何圖案、飛禽走獸圖案等,為民居建筑增添了藝術表現力,使古民居建筑熠熠生輝。就拿下坂厝來說,它的一磚一瓦一木,無不詮釋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廳梁上和廊前雕刻的是古典文學及歷史里具有警示意義的故事。飛檐翹脊,龍鳳呈祥,道不盡古往今來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對子孫繁茂家業永傳的祝福。高大的門樓莊重典雅,古樸厚重,福壽無疆的美好愿望,被巧妙地寄托在大門的一開一合之間。
又例如灰塑。在古鎮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當中,灰塑的運用是相當廣泛的。與閩南古民居建筑不同的是,嵩口古鎮古民居極少使用磚雕、石雕等,灰塑卻十分豐富和精彩。古鎮內古民居建筑中使用灰塑的主要部位是在墻體的各個位置,如馬頭墻的墀頭、門額、截水墻及屋脊等。
(二)傳統建筑營造技術的影響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我國南方民居建筑的營造技藝之一,與其他江南地區的古民居建筑營造技藝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房屋主要樣式表現為四合院形制;房屋建造工序也都由大木作師傅領導,然后開始制圖、搭架、制造構件、組織分工等。同時傳統的建筑營造技術也為當地民居建筑增添了不少色彩,例如掛瓦工藝在嵩口古鎮的諸多建筑中都可以見到掛瓦工藝,這也是中國建筑的傳統元素之一,主要功能是防火防水。
四、結語
嵩口古鎮的古民居建筑群整體上依然是在四合院風格的框架下不斷推演,與地方文化相碰撞,演化出地域建筑美學特征。這些古民居建筑群歷經百余年的風雨,依舊保存完好,被稱為“民間古民居建筑博物館”。本文對嵩口古鎮古民居建筑群的研究,意在探索地域性建筑美學文化,透過地域環境、人文環境、建筑環境等方面來分析古鎮古民居建筑群的生態美、人文美、藝術美。地域與時代因素的合力形成的特殊人文情懷,自然地體現在古民居建筑群當中。
參考文獻:
[1]戴志堅.福建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唐孝祥.建筑美學十五講[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7.
[3]黃善勇.永泰嵩口古民居建筑裝飾賞析[J].藝術生活,2012(5).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