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圍繞加強學生與校園公共空間之間的聯系,文章提出一種可持續的、功能性的公共空間模式,為非重點高校校園公共空間設計提出一種新的視角,從而使這類院校的學生、教職工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可以共同營造一個可持續的、研學兼顧的、生機勃勃的大學校園環境。通過小尺度的公共空間形成一種基于可持續功能性的設計準則,從而為這類院校后續大型的、長期的項目提供經驗參照,并且形成相應評價體系對這類院校公共空間設計項目進行持續評估。
關鍵詞:可持續;功能性;小尺度;公共空間
如今,公共空間設計已經廣泛地運用于我國廣大高校的各類校園空間環境設計當中,各類院校的學生以及老師都希望以此改善校園環境。同樣,我國數量眾多的非重點高校也非?!盁嶂浴庇谛@公共空間的營造。但是,這些院校往往將一些暫時的功能性設計作為一種推廣式的設計手段來展示其為校園環境做出的努力。
顯而易見,未將校園公共空間設計放置于可持續的、功能性的基礎上會極大地降低這類院校公共空間的場所營造潛力。諸如車輛占用活動空間、部分公共空間使用率極低以及單一且停留于表面形式的空間改造等問題廣泛存在于廣大非重點高校校園當中。類似的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日?;顒右约捌渑c學習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種可持續的、功能性的設計原則去突破該類校園公共空間設計當中原有的設計模式。
一、非重點高校校園公共空間現存問題概述
(一)空間層面
目前,非重點高校公共空間當中普遍存在很多不好的現象,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空間阻隔”。這類校園中教職工的私家車侵占步行空間現象嚴重,這直接阻礙了學生步行至校園公共空間,弱化了學生與校園公共空間的聯系,從而催生出校園環境中的“功能失效性”空間。由于低可步性空間的存在,學生們往往不能順利到達其目的地,或者不想前往。
(二)行為層面
隨著“手機時代”的來臨,這種“空間阻隔”現象會產生很多連帶效應。目前很多學生都在他們的手機上面進行如作業提交、郵件發送甚至游戲等諸多事宜,這些行為導致了一種久坐的生活模式。顯然,這種久坐生活模式與“空間阻隔”之間存在著某種微妙聯系。當他們不能很方便地去到周圍校園環境,他們就會以另外一種方式來進行行為上的彌補——沉迷于他們的手機,讓自己不那么無聊。近些年來,這種現象似乎已經成為眾多非重點高校的“危機”。在這樣一種校園環境中,學生們不能有效地通過其自身的行為與周圍空間環境進行交流。
二、非重點高校校園公共空間設計提升策略
學生的參與使用頻率往往是衡量校園公共空間環境品質的一種方法。學生們應該在其生活、學習的環境中具有舒適感,并且有機會去提升其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如果不能形成一種全面的、可持續的公共空間營造模式,這些潛在的連帶效應就很容易被忽視。
為了使這類高校學生擁有一個和諧的校園公共空間環境,本文將提出一種校園公共空間設計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學生和教職工可以更好地優化他們的校園環境,并協調其日常行為與校園公共空間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一種循環的、功能性的、可持續的良性過程。
(一)可持續功能性校園公共空間設計
此模式試圖在學生與公共空間之間形成一種互讓關系,它采用的是基于行為研究的研究方法。其過程為具體項目服務,并且在該過程當中獲取有效信息,隨后將其研究成果應用到具體的提升策略中去(圖1)。
1.空間與行為干預
首先,該模式將空間干預與行為干預作為其“輸入”部分。例如,它將校園公共空間的組成元素(空間布局、室外家具以及植物)以及學生的日常行為(戶外活動、戶外研究學習)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覺得這些共同組成了他們的校園學習、生活、娛樂等等。這樣的一種校園環境將營造一種包括活動、研學、娛樂的綜合功能性公共空間。
2.政策干預
政策干預(管理模式、技術支持、財政策略)則是一種“過渡”過程。例如:合理的管理模式可以優化課程時間安排、課程模式以及空間形式;各類手機App(如微信等)可以在線及時地將這些優化項目推廣并在線安排室外教學活動;財政干預目的是為了建立一種校園社區支持參與的財政模式,以尋求潛在的資金來源。
3.優化及反饋
最終,通過“過渡”過程,該模式汲取“輸入”過程當中的校園空間設計方式以及各種類型的活動,并將其內部優化。通過處理優化學生行為所傳達的信息以及公共空間設計所產生的形象,汲取“輸入”過程當中的內容,從而得到一些有意義且具有實用性的“輸出”。這些“輸出”又會反饋給后續的校園公共空間提升策略以及為加強該類空間與學生聯系的活動設計當中去。
(二)小尺度校園公共空間設計
大尺度的公共空間設計往往耗時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然而,小尺度的空間設計簡易靈活且具有更多的設計可能性。諸如在一面單調的墻上安裝活動告示牌,在特定的區域地面上畫一些有象征意義的圖形并增加室外家具和綠植,這些相對靈活的、小型的、省時的設計行為可以迅速落地,并有效地展示校園特定區域公共空間的潛力。面臨資金短缺以及相關限制性問題的高校決策者們應該采取這類小型空間設計模式,使用低價或捐贈的景觀建筑構件去“激活”校園公共空間。
小尺度空間場所設計最大的優勢便在于可以在有學生群體充分參與的情況下及時高效地展開并檢測一個特定的空間場所設計項目。這類短期的項目計劃可以給急于提升校園公共空間環境但又缺乏現有資源,并且為有長遠目標的非重點高校提供良好的借鑒。
三、非重點高校校園公共空間評價體系
營造高質量校園公共空間是一個永續的過程。目前,國內非重點高校高層通過的很多政策以及項目都沒有經過專業的評估,他們不知道這些決策和計劃是否成功、有效并且達標。因此,一個有效的評價體系對于該類高校校園公共空間設計項目尤為重要。它致力于定期查找項目設計進程中的缺陷,除了關注哪些東西被破壞或者老化,更加注重組成校園空間的各類不同元素的被使用情況。該評價體系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國內非重點高校的小尺度公共空間設計進行評價:
(一)空間聯系
一個好的校園公共空間與其周圍環境有良好的聯系,它容易被接近并且穿越。它擁有良好的空間形象,同時還可以在不同的距離被觀望,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坐哪里、在哪里開展活動。
在設計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設計原則:第一,校園公共空間與周圍教學樓應該有良好的空間聯系;第二,防止學校教職工私家車侵占人行空間;第三,學生有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并且可以自行選擇坐哪里;第四,空間內有特定區域滿足學生及在校工作人員的特殊功能需求;第五,校內公共空間應該是安全、干凈并且舒適的。
(二)行為活動
活動是校園小尺度公共空間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學生的戶外課程以及娛樂活動使其獨具特色而又充滿生機。
首先,所有學生和在校工作人員可以有機會在這里進行各類活動;其次,該類校園公共空間白天和晚上都可以被使用,且可以以個體或者集體的方式被學生使用;再次,該類公共空間不應該被長期空置;最后,學生可以從在這里進行的各類活動當中學到知識。
(三)政策引導
政策的優化包括合理的管理模式、主流信息技術支持以及靈活的資金來源渠道。
設計過程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充分考慮:第一,因地制宜,根據需要調整課表以及課程模式;第二,校園內公共空間應設有相關人員與志愿者進行定期巡視;第三,像微信公眾號這樣的平臺可以成為及時高效的信息平臺用以發布相關消息;第四,該類高校應該尋求多樣化資金來源渠道;第五,公眾的參與和支持對該類校園小尺度公共空間設計非常重要。
四、結語
本文在關注物理空間布局對于非重點高校學生的影響的同時,更加注重校園公共空間與學生活動之間的關系。通過在該類校園公共空間導入以可持續功能性為導向的設計理念,充分利用空間、行為與交通之間的聯系創造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校園公共空間,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幫助該類高校學生重新審視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以及他們所在校園的公共空間營造潛力。小尺度公共空間設計可以便捷、迅速、高效地開展并檢測一個特定項目,并且在進展期內能夠引入學生活動、政策和管理方針,為大型、長期的校園公共空間設計提供設計指導。此外,應關注校園空間的物理性、教育性、文化性、持續性,形成評價體系并支持其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彤宇,王與純.創新驅動的大學校園空間城區化更新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19(25).
[2]趙春麗,楊濱章,劉岱宗.PSPL調研法: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質量的評價方法:揚·蓋爾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理論與方法探析(3)[J].中國園林,2012(9).
[3]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4]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
江西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