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正倫
由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的毒性作用或機體對藥物產生的變應性反應造成的肝臟損害,即稱藥物性肝病(簡稱藥肝)。其發病率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脂肪肝。據統計,因急性肝炎和黃疸就診的患者中,藥肝占1/3。近年來有關藥肝的報道逐漸增多,應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引起藥肝的藥物幾乎遍及各類藥物,約1000余種。西藥包括抗感染藥,如抗結核藥、頭孢菌素、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抗真菌藥等:解熱鎮痛藥,如對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抗腫瘤藥,如甲氨蝶呤、環磷酰胺、阿霉素等;降糖類,如格列本脲、羅格列酮等:降血脂類,如非諾貝特、他汀類等;心血管藥,如胺碘酮、丙吡特等:抗甲狀腺藥,如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等:激素類,如雌激素、口服避孕藥、苯丙酸諾龍等。中草藥有川楝子、黃藥子、蒼耳、雷公藤、何首烏等。中成藥有復方青黛片、龍膽瀉肝湯、痔血康膠囊、小柴胡湯、壯骨關節丸、大黃蟄蟲丸、鱉甲煎丸等。
藥肝通常發生在用藥后1~4周,按臨床表現分為三型。肝細胞損傷型約占90%,表現和一般肝炎大體相同,疲乏、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上腹不適、肝大且有壓痛、血清轉氨酶升高:膽汁淤積型表現為發熱、黃疸、皮膚瘙瘁、血清轉氨酶輕度升高,堿性磷酸酶、r-谷酰轉肽酶顯著升高,總膽紅質、直接膽紅質升高明顯,常有膽固醇升高:過敏反應型發病較快,常在用藥后數天或1~2天出現發熱、黃疸,伴肝外表現如皮疹、淋巴結腫大、關節痛、腎炎、心肌炎等,血清轉氨酶、膽紅質、堿性磷酸酶輕/中度升高,嗜酸性粒細胞和自身抗體陽性。一般來說,停用相關藥物2~4周,藥肝病情會明顯好轉。但嚴重者會引起肝細胞大片壞死,致重癥肝炎、肝功能衰竭。
發生藥肝后,最重要的是立即停用可疑藥物,同時注意休息,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補充多種維生素。血清轉氨酶升高者選用護肝退黃藥物,如甘利欣、水飛薊、思美泰、熊去氧膽酸等(1~2種);加用非特異性解毒劑,如N-乙酰半胱氨酸還原性谷胱甘肽。糖皮質激素對藥肝療效不明確,需要慎用。人工肝對重癥藥肝效果較好。
我們要提高對藥肝的認識,積極預防藥肝的發生。醫生應熟悉常用藥物的性能和不良反應:病人應遵醫囑用藥,不要亂用藥物或保健品。老年人和有肝腎疾病的患者要盡量避免使用肝毒性藥物,必要用時應適當減量:有藥物過敏史和過敏體質者更要慎重用藥。用藥期間應定期查血、尿常規和肝功能,監測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