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對一些企業員工由于過度的職業壓力,陷入精神疲勞、情緒抑郁的狀態,美國一位精神科醫生提出了職業耗竭的概念。
職業耗竭并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疾病,但其影響不可忽視。個人遭遇職業耗竭,容易感到疲勞、疼痛,消化系統出現癥狀,睡眠也受到影響;同時,容易焦慮、抑郁,缺乏自信,悲觀絕望,甚至出現認知功能減退;從行為上則表現為人際關系不良,對周遭事物提不起興趣,對工作有抵觸情緒,甚至頻繁更換工作或想要辭職。
盡管職業耗竭與抑郁癥在癥狀上表現相似,但兩者有很大區別。職業耗竭的癥狀與工作應激高度相關,脫離了工作環境,癥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而抑郁癥即便脫離工作環境,心情低落、壓抑、無法感受歡樂等核心癥狀依舊會存在。但若職業耗竭長期存在,持續發展,有可能會演化為抑郁癥。
現代生活中,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增加,職業耗竭也逐漸引起重視。廣西醫科大學心理學教授王翔南曾對職業耗竭的情況做過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公務員、醫務人員、警察三個群體為職業耗竭高發人群,小學教師也需要重點關注。在高發人群、高發地區中,約35%的人出現過職業耗竭,低發人群和地區中也有約3%的人存在職業耗竭的問題。
以前,大多數職業耗竭患者通常都經歷了工作的“七年之癢”。但如今工作兩三年就出現職業耗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自我期待更高,對工作環境要求也更高,同時工作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節奏越來越快。當工作成績達不到自我期待時,就會產生挫敗感以及負面情緒,嚴重影響了個人能力的發揮和自信心,久之便發展成為職業耗竭。
首先應有意識地轉變思維,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工作,重新審視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不要把工作中的負面情緒帶入平時的生活當中,讓情緒進一步惡化。此外,在工作中應盡量去理順各種人際關系,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可增加對工作的認同感。在休息的時間要注意適度社交,與同事、朋友一起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擁有良好的社交能讓自己保持好心情,進而以健康的心態進入到工作中。
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切莫因為壓力大,就不停地刷手機以致造成睡眠問題。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恢復體力、修復不良情緒的最好方式,對保護人的心理健康與維護人的正常心理活動極其重要。另外,加強鍛煉對職業耗竭的緩解也大有裨益。運動可以改善和恢復大腦前額葉皮層功能,釋放多巴胺,進而釋放壓力,優化睡眠質量。
職業耗竭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也會增加職業風險,降低整體工作效率。因此,工作單位應重視職業耗竭的現象,多組織集體活動,讓員工的工作環境充滿活力,降低職業耗竭發生的概率。個人一旦出現職業耗竭癥狀,應注意調整狀態,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多參加旅游、聽音樂、看電影、攝影等活動,放松心情。
如果采取了一系列方法仍不能消除職業耗竭癥狀,最好到專門的心理精神咨詢、治療機構進行規范的心理指導或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