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寶廉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均在大力發展氫能產業,制定氫能發展戰略。
其中,歐洲正在加快商業化進程,基礎設施網絡規劃完備;日本和韓國已將燃料電池汽車與發電裝置推向市場,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裝備制造也較為成熟;美國擁有完備的產業政策及路線圖,加州等地區已初步形成基礎設施網絡。相比之下,我國氫能產業尚處于產業化探索期,頂層設計、關鍵技術、裝備制造、政策標準都有待加強。
國外的發展表明,氫的制備技術路線主要是發展綠氫,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能源發展的進程就是減碳的過程,氫能在能源轉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是未來趨勢,但先進電解制氫裝備技術仍面臨諸多挑戰。
事實上,歐洲氫能戰略的核心就是將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氫大規模用于工業、交通、發電、建筑等部門。為此,歐盟委員會還專門成立了歐洲清潔氫能聯盟,提振對清潔氫能的需求并促進投資。在他看來,可再生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可克服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季節性,提高電網適應性,解決棄水、棄光、棄風的問題。氫能還可以替代石油用于汽車燃料、替代天然氣用于燃氣輪機發電、替代焦炭用于冶金工業。
目前,主流的三類電解水制氫技術中,比較成功的是堿性水電解和純水電解,而高溫蒸汽電解仍處于實驗室研發階段。

陳君石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所以不是食品安全問題,它也不會通過食品來傳播。因噎廢食不可取。
食源性疾病,通常稱為食物中毒,像沙門氏菌病,通常是從口中進入體內。“新冠肺炎”現在公認的是動物源性的傳染病,是呼吸道的疾病。根據現有科學知識判斷,不會通過食品來傳播,很多國家的權威機構都公開聲明了這一點。
但是,新冠病毒是有可能污染食品的。現有研究表明,它在低溫條件下有較強的生命力,所以要注意生熟分開,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但它不耐熱,一般的烹調方法就可以殺死它。這并不是新冠病毒特有的,而是一般的食品安全要求。
即便新冠病毒污染了食品和包裝表面,它的量、存活時間都是有限的,目前在核酸檢測陽性樣品上,特別是食品表面,沒有分離培養出活的病毒。這意味著,人們接觸過之后,通過洗手就可以阻斷交叉污染的問題,這是國際公認的。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劑量和反應的關系,不是說你碰到了三文魚的表面,上面有兩個病毒,就會造成呼吸道感染。對于非疫情大規模流行區而言,疫情給老百姓造成的精神損害,遠遠大于食品安全的風險。
在我看來,我們的法規管理措施應該基于科學,要傳播科學信息,而不應僅考慮其他因素。世衛組織關于食品安全的指南都是非常有效的,依照指南就能夠保證食品不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

鄔賀銓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
下一代信息技術演進周期的變革牽動著我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局。
站在歷史發展的重要時點,如何打破固有科技研發模式、技術創新方式、行業應用范式和產業協同格局,重塑技術、應用、產業發展新格局成為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上大家關注的話題。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企業正在快速進行數字化轉型,中國到了需要各方面領域“共創·共享·共贏”的階段。
我們希望能夠有一個良好的產業生態,但僅僅某一個領域的突破是不足以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須發展更多的領域。中國也許在個別領域,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超過美國,但是美國是比較均衡的。共創就是需要更多領域共同的發展,要打造一個全產業鏈很好的生態。加強自主創新,認真考慮產業鏈跟供應鏈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要從最基礎的工業做起,包括精密制造、精細化工、精密材料等。
在我看來,中國融入全球化進程也帶來了弊端:第一總覺得可以不從底層做起,人家已經有底層了,就可以在上面做很多系統性的開發,忘記了這個底層可以被抽掉;第二,跟著別人走省去了很多試錯的風險,省去了很多成本,但是走成了一條只會跟別人走的路,跳不出原來的框框,跟著走而不會思考了。對于技術的創新,我認為國內環境和機制應該對“試錯”更加包容。

譚建榮
中國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學教授
什么是大數據思維?
第一,大數據資源是重要戰略資源。大數據能夠提供豐富的戰略資源,數據就代表了資源,大數據代表了資源的豐富,大數據思維就表明我們哪些是優勢、哪些是不足,能夠找出自己的短板,能夠找到前進的動力。
第二,大數據是各類客觀規律反映。數據反映的規律是客觀規律。我們現在要用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市場如何反映出來,就要通過數據。市場的變化、工程技術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通過數據來反映。我們現在的目標是要實現小康社會,滿足人民不斷實現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民美好生活怎樣反映出來,就通過大數據反映。現在各地領導對GDP增長、稅收增長、財政收入增長非常關注,但是我們更加要關注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長,因為所有的努力、所有的GDP、所有的財政收入、所有的稅收,最后集中反映在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三,大數據是創新轉型的主要依據。現在實體經濟需要轉型升級,我們需要提供更多的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實體。很多企業也很困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為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產品。但是最近幾年,由于國內外環境的變化,相當一部分制造企業、實體企業處于比較困難的階段,很多企業渴望轉型升級,但轉向哪里,升向何方?我們就應該從大數據里找方向,用大數據來尋找市場機遇、尋找創新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