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更好

汪超
生物材料作為新興學科,其不斷發展與完善與人類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系。對生物材料的開發和應用能夠及時發現心臟、炎癥以及腫瘤的病變,及早做出干預治療,這對于避免不必要的生命財產損失起著關鍵性作用。
在科學的世界中,所有的發現沒有捷徑。步入生物材料領域以來,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特聘教授汪超一直在竭力挖掘著這一研究領域更大的可能性。在濃厚科研熱忱的驅使下,他在生物材料、生物醫學工程、免疫治療等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斷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為腫瘤等疾病的治療提供著更多創新途徑。
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引領著汪超走進了生物材料領域。本科到博士期間,汪超就讀于蘇州大學,并順利獲得了化學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之后他又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從事了3年的博士后研究。在步履不停科研實踐的過程中,他發現生物材料領域研究更能激發自己的潛力與熱情,從而也更堅定了自己走入這一領域的初衷。
10多年以來,汪超一直在生物材料與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從事研究,做出了大量原創性工作,利用多種功能生物材料獨特性能,探索了針對多種疾病的免疫治療新策略,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早在博士期間,汪超就在一項工作中首次發現基于納米材料的腫瘤光熱治療聯合免疫檢查點阻斷療法可以產生協同效果,有效抑制體內遠端殘存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相關工作帶動了國內外多個團隊在這個方向的后續研究,同時也受到了生物材料、生物醫學領域頂級科學家如Robert Langer、Carl June等人的正面評價。
科學不僅僅是由好奇心推動的,重要的是要向社會證明它的價值。近年來,基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腫瘤免疫療法雖然已在腫瘤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但復雜的腫瘤免疫微環境仍舊嚴重影響著它的療效。例如:程序性死亡-1(PD-1)/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通路的免疫檢查點阻斷可在各種惡性腫瘤中誘導顯著的臨床反應。然而,只有一小部分患者會在免疫檢查點阻斷后出現反應。
在這一現狀之下,汪超發明了一種基于透明質酸的響應性免疫微針貼片,用于雙免疫檢查點阻斷劑的聯合遞送,基于微針的局部給藥策略僅僅激發了腫瘤區域的強烈抗腫瘤免疫反應,因而大幅降低了免疫檢查點阻斷劑全身給藥后的毒副作用。目前,他們也正在與中國一家藥企合作,努力將“免疫微針貼片”推向臨床應用。
“大自然是最好的工程師,我們人類也是歷經百萬年進化出來的生物,一直以來,我和課題組成員們始終希望能夠向大自然學習或借助大自然本身的力量,解決一些復雜的疾病問題。”汪超說。
自從2018年獨立開展科研工作之后,汪超繼續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發展了多種基于細胞載體的靶向免疫聯合治療新策略。在最近的研究中,汪超課題組用血小板與炎癥部位內在的親和力,設計了用于肺炎靶向遞送的血小板衍生細胞外囊泡藥物載體,在急性肺損傷小鼠模型中,血小板衍生囊泡可以選擇性地高效靶向肺炎組織,通過攜帶抗炎藥物可顯著平息肺部細胞因子風暴的產生。相關策略為COVID-19重癥肺炎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我們將繼續在動物模型上對這一新型給藥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行系統性評估,探究其對治療急性肺炎及其他一些炎癥的臨床前景。”汪超說。與此同時,他還首次構建了一種基于納米紅細胞囊泡的新型腫瘤納米疫苗,發現其對有效抑制術后腫瘤的復發和轉移,具有潛在的臨床價值。
前路任重而道遠。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汪超從未止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