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0日是我國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在京聯合舉辦了以“科技為民、奮斗有我”為主題的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活動。
活動中,三代半導體(氮化鎵)創新團隊等10個團隊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牌,丁健等28名科技工作者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丁奎嶺等258名科技工作者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其中,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向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李明華、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常兆華、江西省尋烏中學教師黃才發6位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代表發言。

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合影
近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科技事業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和科研、物資生產兩條戰線,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科技支撐。為了表彰為疫情防控斗爭做出重要貢獻的科技工作者,本屆創新爭先獎評選還特別設立了“疫情防控”專題。其中,廣州醫科大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南山團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學創新研究院、武漢雷神山醫院抗疫團隊等榮獲“疫情防控類”全國創新爭先獎牌;李蘭娟、張伯禮、仝小林、黃璐琦等多位在抗擊疫情斗爭中做出重要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在抗疫過程中被大家熟知的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獲得了創新爭先獎狀。
近3年,廣州醫科大學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南山團隊通過開展國家基金委和科技部“肺氣血屏障損傷與修復的調控機制”和“突發急性和烈性傳染病臨床救治關鍵技術研究”等重大項目,為防治重大呼吸道疾病打下了堅實基礎。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團隊成員奮戰在廣州、武漢等國內外數個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救治的主戰場;團隊緊密結合臨床和基礎研究,致力于提高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能力;團隊為政府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重要決策參考,根據相關研判提出的建議得到國家采納。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學創新研究院充分發揮團隊優勢,在平時創新發展的基礎上,戰時爭先、快速動員和部署,充分發揮平臺團隊作用,在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創新轉化和疫情防控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比如,團隊第一時間開展的多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針對孕產婦人群的臨床研究,分別發表于《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中華婦產科雜志》等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同時出版和發布疫情綜合防控專著3部、牽頭和參與制定臨床指南5個;推進疫情防控新產品轉化進程,已有兩個專利快審獲批并成功簽署轉讓意向書。
在武漢抗疫最關鍵的時候,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接管了武漢雷神山醫院,作為收治危重癥新冠肺炎病人的定點醫院。從2月8日開艙至4月15日休艙,雷神山醫院采取“邊建設、邊驗收、邊培訓、邊收治”的戰時醫院運行模式,來自全國286家醫院3202名醫務工作者、13000名建設者、千余名愛心志愿者和中南醫院團隊組成的抗疫隊伍,堅持“醫院運行戰時化,醫院管理精細化,醫療質量同質化,醫療服務人性化”的理念,精誠團結,在運行管理、救治模式和科學研究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確保了雷神山醫院高效率、高質量地運行。他們與病毒抗戰,與死神賽跑,創造了累計收治病人2011人,救治成功率97.67%,病死率約2%,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實現了全體人員零感染、院內零事故、環境零污染,被世界稱為中國奇跡。雷神山醫院的醫學科技工作者撰寫的《新冠肺炎防治指南》被眾多國家采用,目前還在國際抗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此次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的李蘭娟院士在4個多月內3次主動請纓親赴武漢。第一次是1月18日,她以傳染病專家的身份前往武漢研判疫情;第二次是2月1日,她率醫療隊出征,進入專門收治重癥病人的武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東院,接管了醫院的ICU(重癥監護室)和CCU(心臟重癥監護室),一直工作到3月30日;第三次是5月31日,她去武漢了解集中核酸排查情況,根據對4組重要數據的分析,她表示:武漢是安全的,武漢人是健康的。
此次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的張文宏,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憑借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傳染病救治經驗,擔任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帶領一線醫護者全力投入到醫療救治,領導專家組確診病例救治累計635例,包括境外輸入性病例296例。他帶領團隊不斷研究病毒傳播變異、進化及宿主反映情況,并對早期快速診斷、假陰性、假陽性等機制進行一系列研究,積極摸索新的治療方案及新型疫苗防控方案。同時,還為社會提供大量疫情科普引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普及防疫知識,有效緩解民眾焦慮。
2020年大年初三,年逾古稀的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選擇逆向而行、直奔武漢。作為第一位上臺發言的獲獎者代表,他說:“通過這段時間抗疫實踐,我深刻體會到科技攻關是戰勝疫情最重要的支撐力量。”
張伯禮表示,中醫藥作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在這次抗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也更加堅定了通過科技創新、發掘中藥科學內涵、推動中藥的傳承創新,實現中藥事業振興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我們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優良傳統,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成績,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張伯禮說。
水下發射大型固體運載火箭研制團隊是此次獲獎團隊之一。身為該型號的第一總指揮,李明華的現場發言讓不少與會者感受到了“航天精神”。他說:“科學探索之路是一條荊棘滿地的未知之路。沒有經歷過失敗的攀登,詮釋不了勇攀高峰的含義;沒有經歷過鎩羽而歸,就不會知道高峰在哪里。研制團隊10余年負重拼搏,砥礪奮進。幾度浴火重生,終獲最后的成果。只有永不言敗、永不放棄地不斷攀登,才能達到頂峰,才能看到最美風景。正所謂,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淚奔跑的人。”
李明華還表示,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的最強引擎?!昂教炜萍际撬馍系膶嶒?,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就是支撐我們永攀高峰的天梯?!崩蠲魅A說,在日益紛繁復雜的國際情況下,自主創新更顯彌足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獲獎者代表之一黃才發是一名普通的中學物理教師,他在發言中談到了“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他表示,將繼續堅守在山區,為偏遠地區的孩子播種科學的種子,堅定為建設科技強國做出一份貢獻的決心。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重大科技獎項。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轉化創業、科普及社會服務方面做出卓越貢獻,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優秀科研團隊。這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會專門針對“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設立兩個新的獎項類別,用來表彰投身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線和科研、物資生產戰線,以及投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科技工作者優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