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慧君

▲ 法國出售給印度的陣風戰斗機
7月2日,印度國防部批準了總價值55.5億美元的多項武器采購計劃,包括33架戰斗機、300枚遠程巡航導彈和248枚空空導彈。同時,印度還催促俄羅斯加速提供5套S-400防空導彈系統。7月31日,首批5架陣風戰斗機飛抵印度安巴拉空軍基地。近期,印度加大了武器裝備的采購力度,試圖加速打造多元化國防力量。那么,印度都采購了哪些武器裝備,它們的性能水平如何?

▲ 法國流星空空導彈
7月31日,法國達索飛機制造公司首批交付的5架陣風戰斗機飛抵印度北部的安巴拉空軍基地,剩余31架戰機將于2022年底前完成交付。作為歐洲“三雄”戰斗機之一,陣風戰斗機是第三代雙發超聲速多功能戰斗機,可執行防空、制空、攻擊、偵察和空中加油等多種作戰任務,是名副其實的戰場“多面手”。陣風戰斗機可攜帶多種空空導彈、空地武器甚至核武器,其中主要的空戰武器為流星中遠距空空導彈,空地武器則包括“阿斯姆普”“斯卡耳普”和“阿帕奇”等防區外導彈及各種常規導彈。

▲ 陣風戰斗機機腹下掛載的阿斯姆普導彈
根據合同,法國還將隨后交付配套的流星空空導彈、重錘精確制導炸彈和一小批斯卡耳普導彈,其中后者值得高度關注。斯卡耳普導彈是英法聯合研制的一種遠程空地巡航導彈,英國命名為“風暴前兆”,導彈射程為650公里,采用450千克兩級貫穿戰斗部,采用具有圖像處理及自動目標識別模式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具有高精度目標打擊能力。斯卡耳普導彈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經過實戰檢驗的空地導彈,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英國狂風戰機發射了約30枚斯卡耳普導彈,驗證了導彈的隱身性能。2018年4月14日西方聯軍空襲敘利亞的行動中,法國陣風戰斗機和幻影2000戰斗機共計發射了9枚斯卡耳普導彈,搶了戰斧巡航導彈的不少風頭。

▲ 陣風戰斗機下掛載的斯卡耳普導彈
據《印度時報》報道,印度國防部已于7月2日批準購買21架俄羅斯米格-29UGT/9.17戰斗機和12架蘇-30MKI戰斗機,耗資25.3億美元。同期還將對現有59架米格-29戰斗機進行升級。其中,新采購的21架米格-29戰斗機為俄羅斯封存的二手飛機,因此交貨之期應該指日可待。
此外,印度還批準了從美國緊急采購神劍炮彈,用于M777超輕型榴彈炮;從俄羅斯購買SA-18針式防空系統,并督促俄羅斯加速提供此前購買的5套S-400防空導彈系統;從以色列購買長釘反坦克導彈。

▲ 俄羅斯米格-29戰斗機

▲ 俄羅斯蘇-30MKI戰斗機
根據印度總理莫迪一直倡導的“印度制造”戰略計劃,此次武器采購項目中的重頭是價值44.4億美元的印度制造裝備,包括248枚阿斯特拉超視距空空導彈、無畏巡航導彈、皮納卡多管火箭炮、BMP-2步兵戰車的升級。
阿斯特拉導彈是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綜合導彈發展計劃下研制的一種主動雷達中距空空導彈,也是印度自行研制的第一種空空導彈。導彈具有全方位、全天候、發射后不管作戰能力,可搭載印度空軍的幻影-2000、米格-29和蘇-30MKI等先進戰斗機上。雖然印度聲稱85%的技術為印度自行開發,但是仍然借鑒了法國超530D和俄羅斯R-77導彈的技術。印度計劃將其射程從現有的80公里提升至150公里。

▲ 俄羅斯雙聯裝SA-18針式便攜防空導彈

▲ 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系統
歷經多年坎坷發展,被譽為印度版戰斧的無畏巡航導彈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被提上采購日程。無畏導彈是一種遠程亞聲速巡航導彈,可以從陸上、海上、空中多種平臺發射,能夠攜帶常規戰斗部或核戰斗部,打擊敵方縱深高價值目標。自2005年開始研制,無畏導彈一直被印度軍方高度重視,甚至被視為“殺手锏”式的戰略武器。
2019年4月15日,陸射型無畏導彈成功完成第六次研制飛行實驗,進入作戰飛行試驗和批產型導彈生產階段,標志著印度已成為少數幾個具備研發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遠程巡航導彈能力的國家。但是空射型仍在研制進程當中,計劃于今年年內進行首次機載投放試驗,2021年進行首次機載發射實驗,而真正入役時間尚未可知。

▲ 以色列長釘反坦克導彈
印度作為科技實力較為雄厚、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發展中國家,是南亞首屈一指的軍事大國。近年來,隨著國際安全環境的重大變化,印度加緊了軍事戰略的調整和導彈武器裝備體系的建設,力求從地區性軍事大國發展為全球軍事大國。
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體系完整規模較大的國防工業,但武器裝備卻嚴重依賴進口的國家。印度的武器裝備供應國包括俄羅斯、法國、美國、以色列、英國、德國和巴西等國,其中前四者為主要供應國,他們提供了印度所需的絕大部分的飛機、發動機、導彈、雷達等武器裝備。但是,由于各國武器標準以及維修保障差異巨大,這種“萬國制造”的特點使印度軍方的支援保障難度進一步加大,最終導致裝備保障和維修無法滿足需求,直接影響作戰能力。

▲ 印度自行研制的阿斯特拉空空導彈

▲ 印度無畏巡航導彈飛行中
2013年8月,印度潛艇辛杜拉克沙克號在孟買船廠發生事故,艇內裝載的俱樂部反艦導彈短路自爆,最終導致潛艇沉沒,使得該艇成為世界上首艘被自身反艦導彈擊沉的潛艇。一時之間,印度海軍成為世界笑柄。
為了降低對國外裝備的依賴性,增加國產裝備的比例,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3年4月,印度國防部對國防采購程序做出修訂,明確要求在大型軍事采購中優先考慮本國國營和私營企業,“只在國內無法生產時才采購進口武器”,以減少對進口武器的依賴;限制外國企業在印度本土國防企業的最高投資比例為26%;引進武器裝備時大多要求獲得技術轉讓或向印度企業提供生產許可證。
今年3月9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最新統計表明,盡管印度依然是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武器進口國,但是自2015年以來,印度武器進口大幅下降,降幅達到32%。印度媒體認為,這表明印度一直推行的“印度制造”計劃正在逐漸普及。但是,印度軍方也清醒地認識到,“萬國制造”的局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都將無法的得到顯著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