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筱 臻
7月29日上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分組審議了省政府關于貫徹實施《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大力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決定》情況的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如何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各抒己見、出謀劃策。
“我省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很好,特別是近年來政府電子政務建設大大方便了群眾和企業。但目前粵商通的運用還沒有普及,全省1 200萬市場主體只有六分之一在使用,說明粵商通使用率不高,要加大宣傳,更好的方便市場主體。”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娟建議,有關部門要下大力氣加強中介機構的管理,杜絕亂收費高收費現象,要制定對亂收費高收費中介機構屢整不改的懲戒措施,公開中介機構收費標準,進一步規范中介機構的行為。
同樣關注中介機構問題的于敏委員認為,企業圍著政府轉、企業圍著中介轉,不利于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首要的還是要加強法治建設,創造依法營商的環境。劉鳴委員認為,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背后更重要、深層次、具有制約性的問題,是公平公正法治保障的問題。
“目前省政府對中介機構實施監管的單位為政務數據局,其協調管理效果可能有限。”幸曉維委員建議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進一步發揮新設立的政府轉變職能相關處室的作用。
“做好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抓手是立法,特別是信用條例的制定,有利于營商環境的保障。”劉波委員建議,要盡快建立對中介機構的立法規范,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管理,更有效地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一個地區營商環境好不好,主要應以市場主體的獲得感作為評價標準。市場主體在辦事便利化方面獲得感較強,但在市場誠信和公平競爭環境優化這兩方面的獲得感不明顯,這兩方面是優化營商環境最大、最普遍的痛點。”陳建飚委員建議,一是改革招投標管理辦法,貼近市場分類、精準施策,解決優質優價的產品或服務難中標、招標時間過長兩大痛點;二是取消各地市場備案制度,開放市場、公平競爭;三是政府帶頭誠信,出臺法規政策,督促遵守契約,解決市場主體收款難普遍問題。
“從今天的專題詢問來看,政府誠信建設仍然存在問題。但報告關于政府誠信建設的內容很少。”石佑啟委員說,建議在報告中增加加強政府誠信建設的內容。
陳潮光委員關注到當前營商環境中存在的“新官不理舊賬”問題。他建議在報告中增加“強化法治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優化營商環境,維護政府機構信譽,加強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分清責任主體,克服‘新官不理舊賬’問題”的表述。
“政府匯報完畢后,存在的問題整改了多少,下一步工作措施落實了多少等等都需要有反饋。”王碩平委員建議在報告中增加反饋機制。
“報告在下一步工作措施中提到,要推廣企業首席服務官制度,有助于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鄧中青委員認為,企業首席服務官制度主要是針對大型企業設計的,建議可以借鑒惠州針對中小微企業設計的“企業直通車”制度豐富完善政企溝通常態化機制建設,不僅覆蓋大型企業也惠及中小微企業,更好地跟蹤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困難,支持企業心無旁騖地發展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