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尹 濤(省人大財經咨詢專家、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營商環境是經濟制度、法律制度、民商事制度等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一個完善各類要素的過程,好的營商環境對生產者、消費者、投資者、籌資者、流通者、專業服務主體等形成正向激勵,激發創造創新動能,是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根本途徑。在當前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統籌”的情況下,通過完善法治和制度體系,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更好營商環境,對維持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通過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交易成本,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受國際輸入、部分商品市場供應不均衡、結構性調整、流動性過剩以及環保力度增強等綜合因素影響,近年來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發展面臨的資源、土地、勞動力和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價格出現了較快上漲。以土地要素為例,2008-2019年,全國主要35個大城市房價的平均漲幅超過3倍。為減輕要素資源價格變動對產業發展的沖擊和影響,維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國家及各地政府雖然出臺了一系列包括“減稅降負”等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措施,但是從企業的總體稅負水平和當前的營商環境來看,制度成本仍然是限制我國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通過營商環境改革,從影響產業鏈供應鏈的各種因素和各個環節入手,有效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
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減稅降負”,是為技術創新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的現實選擇。一方面,針對目前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短板環節,制定專門的補鏈計劃,從全產業鏈優化營商環境,加強資金、用工、原材料、用能、物流、訂單開發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落實落細相關政策,掌握特定產業、特定環節、特定企業的核心政策訴求,完善響應機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推動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建設,完善要素市場發展,確保土地等生產要素的使用份額和使用成本向研發和實體部門傾斜,金融體系也要以服務實體經濟和創新經濟為目標來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產業協同能力,重整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通過進一步提升我國及各地產業的集聚程度、要素質量與產業門檻的匹配程度、上下游產業的協同程度、政府服務企業的能力,盡可能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向外流失的機會成本,增強我國及各地產業鏈供應鏈在全球分布格局中的向外吸附和自我鎖定能力。以廣州為例,廣州擁有深厚的產業基礎和齊全產業門類,在汽車制造、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電子設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發展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與國內外先進經濟體相比,廣州在核心技術、關鍵環節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短板,制約了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南沙自由貿易區、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廣州保稅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平臺和機遇,通過不斷完善營商環境建設,不斷優化產業鏈供應鏈,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
降低中小企業獲得信貸難度,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浉郯拇鬄硡^正是中國供應鏈企業最集中的區域,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營商環境,是培育有全球影響力供應鏈產業的最佳平臺。針對我市加工貿易企業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較大沖擊的現實情況,可通過設立市加工貿易企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進一步加大對企業融資支持力度,降低加工貿易企業融資門檻,緩解加工貿易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幫助企業保運轉、渡難關,穩定加工貿易產業鏈、供應鏈,穩住外貿基本盤。
開展產業環境評估和對標活動,圍繞重點產業打造營商環境。一方面,在明確產業方向的基礎上建立產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圍繞重點產業確定產業環境評價指標。對廣州各區要考核重點產業的總量和增速,考核企業對產業環境的滿意度;對園區要考核園區主導產業比重和園區內產業鏈關聯度。通過考核評價,促進產業鏈環境不斷改善和優化。另一方面,針對重點園區和重點打造的產業集群開展產業環境對標活動。每個重點園區和重點打造的產業集群要根據自身產業特點在國內外選擇標桿,從產業環境方面尋找自身發展的制約因素,從完善產業環境的角度開展趕超活動。
創新市場監管方式方法,推動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發展。提高對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管理機制和審慎監管的前瞻性,充分發揮企業以及專家學者的作用,圍繞重點產業,結合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和產品的應用場景,開展政策供給前瞻性研究,形成具有前瞻性、建設性的政策建議和研究報告,為產業政策、法律法規、管理機制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有益參考。加強對新興產業和新商業模式的監管問題研究,做到審慎監管和適度寬松。監管機構對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應當堅持包容審慎的原則。對新業態的出現,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一禁了之,要鼓勵創新,盡量秉持包容的態度。也要防范新事物的系統性風險,可以通過推行負面清單制度,擴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試點等來防范風險。要強化和創新市場監管,加快構建市場開放公平、規范有序,企業自主決策、平等競爭,政府權責清晰、監管有力的市場準入管理新體制。
加強和優化制度供給,為產業鏈供應鏈創新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推動涉及市場主體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及時修訂、調整和完善行政處罰裁量基準,避免任性執法、選擇性執法等。改進創新涉及市場主體行政執法方式,對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推行包容審慎柔性執法,通過設置合理“觀察期”和必要“過渡期”,采取預警提示、實施容缺執法、實行守信激勵等措施,在嚴控法律風險、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對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等。切實提升涉及產權保護案件的辦理質量和效率,強化辦案時限監管,嚴格時限延長、扣除、中止等情形的審批;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推動大幅度提高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行政處罰、損害賠償數額標準等。建立健全涉及產權保護案件辦理工作機制。加強審判、檢察、公安、行政執法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提升產權領域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水平;加強政府與法院工作協調,推動形成行政和司法良性互動等。推動建立法治化營商環境成效市場主體評價機制,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定期隨機抽取有關市場主體,對涉企執法、司法工作情況進行在線評議;探索建立市、區民營企業投訴中心,及時梳理總結民營企業投訴維權反映出的典型性、傾向性問題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