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一以貫之的發展策略。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營商環境法治化作出過一系列的重要指示。2017年7月17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上強調“要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要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7月24日,習近平在吉林省考察時指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培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法治作為一種規則之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高級形態,與人治相比,法治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為市場主體提供一套規范、長期和穩定的制度體系和相應的實施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法治經濟。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就是用法治的思維和方式處理市場經濟的發展問題,使市場決定社會資源的配置。營商環境系統具有復雜性,這致使改善營商環境必然成為一項涉及社會經濟發展方方面面的系統性工程,對這些相關因素的平衡,不僅能夠使營商環境的改善走上良性的軌道,也能同時促進法治與營商環境的良性互動。良好的營商環境可以使市場主體在法制的框架內游刃有余,公平、自由地呼吸,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明晰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內涵,是為了進一步探索營商環境法治化的實現路徑,將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落到實處。應著力推進市場環境、政務環境、司法環境的法治化,以營造公平、透明和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為貫徹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重要部署,全國一盤棋,各地都加快了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的工作,其中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角色必不可少且任重道遠。北京、上海、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河北等地的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本行政區域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也在2020年8月出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立法先行,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構建首先需要法治體系的建立。在我國,法治的表述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和“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的起點是立法。立法是人大的中心工作。地方人大立法可以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建立樹立頭功。這就需要地方人大在立法時,緊跟黨中央根據新形勢新發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取向,在市場調節中堅持依法行政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具體來說,優化營商環境,地方立法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尊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用立法保障市場主體之間的主體地位平等和公平競爭。二是發揮地方立法的特點和作用,在市場和營商環境的優化方面,從地方的需要和條件出發,遵循憲法和全國性法律的上位法精神,在自主性立法、試驗性立法方面取得突破。三是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立法與政策的關系,等等。
除了地方立法,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還可善用重大事項決定權、監督權來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建設。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在2019年第十三次會議上審議通過《關于大力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決定》,這是地方人大中首個以重大事項決定的方式出臺關于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決定,為地方人大行使決定權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作出表率。2020年7月29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就上述決定的落實,聽取和審議廣東省政府關于貫徹實施上述決定情況的報告并開展了專題詢問,這也是走在全國地方人大工作前列。廣東省人大綜合運用立法權、決定權、監督權的多種職權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被稱為“組合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社會反響。
地方人大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還可以發揮代議機關的其他優勢,例如代議機關與人民的聯系。作為地方的代議機關,地方人大需要反映人民的所思所想,在政府和人民之間搭建橋梁。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李玉妹曾在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召開的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上指出,要積極發揮人大職能作用,推動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為廣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結合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推進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相關領域加快立法工作,發揮立法對改革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突出監督重點,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監督推動廣東新時代改革開放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工作的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