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對遺產問題認識不清、處理不當,而使自身合法權益遭受損害的案例屢見不鮮。遺產繼承在法律上都有哪些規定?哪些情況不能被繼承?一起來看看吧。
張老爺子與老伴的名下有兩套房產,家里有4個孩子。兩位老人怕日后遺產“分配不公”會引起孩子之間的矛盾。“孩子們要是不接受遺囑方案,我們立了遺囑也沒用啊?”張老爺子說。
律師說法:遺囑是立遺囑的人處分其個人財產的行為,只要所立遺囑是自己真實意思的表示,且內容合法有效,遺囑就是有效的。立遺囑不需要征得繼承人的同意。遺囑是否生效,與繼承人是否接受遺囑無關。
劉阿姨現在也為立遺囑的事而煩惱。她有4個孩子,但孩子們卻只有一個在上海,其余一個在國外,兩個在外地。劉阿姨近來覺得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讓她擔心的是,孩子們不能到齊,自己的遺囑沒法立。
律師說法:立遺囑時可以不需要兒女到場,事先也可不告知兒女。但是,遺囑繼承時應當讓所有繼承人到場。此時若有些繼承人因各種因素所限制,不能親自到場的,也可委托他人。比如出具委托書,委托某人代自己辦理繼承事宜。這種委托書最好經過公證。
年近70的李女士有6個兄弟姐妹,李女士在家排行第三,以前母親在世的時候,照顧老人的擔子幾乎壓在她一個人的身上。“我受點累沒關系,讓人生氣的是,有些人既不出力,也不出錢。”李女士抱怨道。她認為,母親去世以后,生前沒有盡孝心的其他兄弟姐妹,就沒資格分家產。
律師說法:不贍養老人或者說對老人所盡贍養義務比較少的,從道德上應加以譴責,但從法律上來講,這樣的人不一定就不具有繼承權。一般在不贍養老人但又沒有證據證明其曾傷害過老人的情況下,這樣的“不孝”子女還是具有繼承權的。
小明的母親說,她離婚時孩子判給了男方撫養。小明的父親經常出差,因此,小明基本上都是跟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去年,小明的爺爺去世,身為長孫的小明卻沒有分得爺爺家產。對此,小明的母親非常不解,她覺得遺產分割不公平。
律師說法:按照繼承法的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從法條規定可以看出,兩個繼承順序中均沒有孫子、孫女或外孫子和外孫女出現,也就是說,第三代人并不在法定繼承人之列。因此,在孩子父親在世的情況下,孫子是不能直接分得爺爺留下的遺產的。
李大爺有3個孩子,家里的房子是承租的公房。最近聽說要拆遷,于是李大爺開始盤算。因為房子不是自己的,但一旦拆遷,就意味著要有一筆拆遷款“產生”。因此,讓誰來“繼承”這承租權成了老爺子的一塊心病。
律師說法:我國繼承法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具體包括7項,即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目前,公房的承租權是否包括在最后一項“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內,法律并無明確規定。也就是說,公房的承租權能否算是遺產,沒有明確的答案。按照相關的法律規定,公房的承租人去世后,承租人無權單方處分承租權。
很多人認為:“繼承這事有《婚姻法》《繼承法》管著,就是自己不立遺囑或老人沒有立遺囑,繼承時也不會亂,法律怎么規定就怎么來。因此,有沒有遺囑都一樣”。
律師說法:財產的繼承除法定繼承以外,還有遺囑繼承,而且遺囑繼承要優先于法定繼承。也就是說,對公民的財產繼承,如果財產所有權人生前立有遺囑,只要該遺囑是合法有效的,就必須按遺囑繼承,而不能法定繼承。如此一來,有沒有遺囑就不一樣了。
既然遺囑繼承要優先于法定繼承,那么是不是只要立了遺囑,身后事就已經安排好了呢?其實,事情并非這么簡單。
律師說法:有了遺囑,并不意味著立遺囑人的意愿就能全部實現。比如出現以下情況時,遺產繼承就會出現糾紛。
1.遺囑繼承能夠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是所立遺囑必須合法有效。如果遺囑最終被認定為無效,遺囑繼承顯然無法實現。
2.遺囑中財產及財產線索寫得不明確。比如,立遺囑人在遺囑中只說明了自己有多少財產,但這些都以何種形式存在、財產在何處都未說明,這樣的遺囑很難得以實現。如若找不到相應的憑證,這些財產無法繼承。
3.成為遺囑中指定的繼承人,并不意味著一定就能得到遺產。我國繼承法規定,出現以下情況的,繼承人喪失繼承權。具體規定為: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