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暢
兒童發育遲緩表現為語言交流、運動、生長以及認知等方面異常或落后,發病率約為6%~8%。本文主要介紹關于兒童發育遲緩的相關知識,幫助各位家長盡早發現寶寶異常,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嬰兒期是寶寶體格生長高峰期,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寶寶的語言、運動、體格與認知等都在迅速發展。家長要給予寶寶足夠的營養,促進寶寶體格生長和大腦發育,提升他們的認知能力。嬰兒期,寶寶中樞神經細胞代償能力和可塑性最強,若此時期寶寶出現交流、智力或語言問題,及時干預能有效改善寶寶發育遲緩問題。
寶寶發育遲緩包括四個方面,即生長發育遲緩、運動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遲緩以及精神發育遲緩。
1.生長發育遲緩是指寶寶體重、身高低于同性別、同年齡兒童的兩個標準差,或者寶寶生長曲線出現兩次下移。家長要重點關注兒童體格發育遲緩問題,并進行及時的矯正和干預,避免兒童期寶寶生長發育遲緩,身高偏矮或出現矮小癥。家長發現孩子頭圍、體重、身高等都比同性別、同齡兒童正常平均值低,或過于消瘦、生長遲緩、體重低下等時,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內分泌和腦部神經等,了解具體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
2.語言發育遲緩是指孩子語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落后于正常發育水平的同齡兒童。語言發育遲緩有可能是智力落后、發聲器官機能障礙、聽力障礙、顱腦損傷以及情緒困擾等導致的。正常情況下,2歲兒童可以說一些簡單的句子。若家長發現孩子2歲時只能說簡單的詞匯,無法正常說話,3~5歲時掌握的詞匯不到10個,講的話很難聽懂,發音不清,說話不流暢時,要警惕寶寶語言發育遲緩問題,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治療。
3.運動發育遲緩是指寶寶各項肢體動作起始年齡相比正常同年齡孩子要晚,例如俯臥抬頭、爬、坐、走、站等。正常情況下,寶寶3個月大時就可以自己抬頭,胸部也能和床面保持一定距離;4個月大時寶寶可自己翻身;7個月大時可獨立坐起;8個月時可爬行;10個月大時會扶著東西站立;1歲時可以獨立走路。若家長發現孩子3個月大時不會發聲、不會抬頭;4個月大時手握得非常緊,且很難掰開;5個月大時不會翻身、無吃手現象;8個月大時不會獨坐;9個月大時不會爬行;1歲半后寶寶不會走等現象時,要警惕運動發育遲緩,尤其是病理性黃疸兒童、早產兒、營養不良兒童,家長要仔細觀察寶寶成長變化,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4.精神發育遲緩是指寶寶社會適應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學習能力以及認知能力等低下,注意、洞察、言語、想象、記憶、理解以及抽象思維等一些心理活動能力較同年齡兒童弱。精神發育遲緩有可能是因為先天性疾病、感染、染色體異常、外傷、中毒、內分泌異常以及代謝異常等。
1.關注寶寶身高和體重,定期體檢。家長要了解兒童正常生長發育時身高和體重的增長情況,并詳細記錄寶寶的體重、每周體重增長情況和每年兒童身高增長情況,然后根據這些數據定期繪制生長曲線,并和正常寶寶生長曲線圖對比,分析孩子生長發育是否正常。若疑似生長發育遲緩,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請醫生評估、干預和指導。除此之外,家長還要定期帶孩子去體檢,特別是3歲以內的寶寶。家長應在寶寶出生42天時帶他體檢,然后1歲內每隔三個月進行一次體檢,1~2歲時每隔半年體檢一次,之后每隔一年體檢一次,從而更好地了解兒童生長狀況。
2.營養膳食。兒童生長發育離不開營養。家長要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每日合理搭配寶寶的飲食結構,讓寶寶均衡攝入肉類、蛋、奶、水果以及蔬菜等食物。家長可以參考各年齡段兒童膳食指南,保證兒童每日的營養攝入。
3.睡眠充足。兒童機體每日生長激素的分泌有8次高峰期,而其中有5次是處于睡眠階段,孩子沉睡1小時后有1次生長激素分泌高峰,在22時到次日凌晨1時期間也會出現多次激素分泌高峰期。家長應保證兒童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每日入睡時間最遲不可超過21時,并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讓孩子盡快入睡,以免錯過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
4.增加身體鍛煉。家長要經常帶兒童去戶外進行身體鍛煉,讓兒童接觸大自然,多曬太陽,促進鈣的吸收,同時增長兒童見識。此外,戶外活動能緩解兒童負面情緒,例如抑郁、困惑、憤怒或緊張等,也能降低兒童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進而有效預防近視。
各位家長要重視孩子發育遲緩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從而有效改善發育遲緩問題,以免影響孩子未來生活。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婦幼保健院兒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