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攀月
在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大部分幼兒或多或少會有一定的不適應。而幼小銜接教育可以很好地緩解這種不適應。如何做好幼小銜接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這一重大轉折,是學校、教師、家長三方都需要關注的問題。然而,在幼小銜接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幼兒園小學化、教學單向化以及家長觀念固有化等,都阻礙著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展開。
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相鄰的教育階段,一方面,幼兒園教育是小學教育的基礎,為升入小學做好準備,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小學階段對于幼兒園來說又是質的飛躍,教學內容從唱兒歌、做手工等變成了文化知識學習,教學形式也從做游戲變成了做功課,甚至教學作息以及環境布置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讓幼兒更好地邁上這個“高大的臺階”具有很大的意義。反之,如果幼小銜接做不好,小學生會產生畏難甚至是抵觸的情緒,直接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
首先,是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問題。這個問題在幼兒園中比較普遍,尤其是一些私立的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更為明顯。很多幼兒園就像小學一樣上課,嚴格要求紀律,并開始教授一些數學運算法則、珠算心算、拼音英語等課程,甚至給幼兒布置家庭作業,特別是大班。一方面,過早讓幼兒接觸小學知識不符合幼兒的發展規律,容易導致學習逆反,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超前獲得小學知識,容易松懈小學階段的學習,導致課堂學習不集中,影響長期的學習質量。
其次,是小學教育忽視與幼兒園的過渡。幼小銜接問題現已受到廣泛關注。大部分幼兒園教師會調整大班幼兒的行為作息以及教學內容,而且還會和家長協商,組織開展幼小銜接課程。然而小學階段卻很少關注這方面的內容,導致幼小銜接單向化,幼兒園一頭熱的情況較為普遍。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缺乏溝通會使幼兒園教育針對性不強,導致銜接效果大打折扣,加之部分小學教師不能及時關注并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忽略協調工作,導致部分學生無法適應小學生活。
最后,是家庭教育思想陳舊,固執。多數家長有“望子成龍”的期盼,會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如舞蹈、鋼琴、書法、繪畫以及跆拳道等,希望孩子成為“全才”。部分家長還會出題考察孩子在幼兒園學到的知識。這樣的家庭教育行為,看似是幫助幼兒園教育孩子,其實是拔苗助長。在幼小銜接方面,家長往往更注重知識而忽視幼兒心理上的轉化,這對于孩子適應小學生活是非常不利的。
首先,關注幼兒身心發展,切實落實素質教育。教師是幼兒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引導者,幼兒教師應深入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需求,因材施教。其實,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知識銜接不是最重要的,情感上的認知更為重要。教師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了解小學,加強情感認知,產生上小學的積極。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大班學生參觀小學校園,讓幼兒背上書包,系上紅領巾,體驗當小學生的感覺。在參觀中,幼兒可以觀察小學的教學設施和環境,了解小學生的一日生活。教師也可以適當延長日常教學時間,讓幼兒慢慢適應小學教學時間。無論是幼兒園教師,還是小學老師,都必須遵循“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
其次,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合作,實現幼小銜接的雙向互動。不光是幼兒園向小學靠攏,小學也應積極與幼兒園互動、合作,增強教師對幼小教育內容和形式的了解,進而更好地實施幼小銜接。比如幼兒園和小學可以組織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的換位活動,讓教師體驗不同的教學形式;或者開展教研探究活動,讓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就某個問題開展探討活動,表達工作差異和問題,找到幼小銜接的關鍵點,從而可以更好地配合,完成幼小銜接活動。
最后,轉變家長的固有教育理念,確保幼小銜接的順利進行。作為孩子的啟蒙教師,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方面,家長要積極轉變陳舊教育理念,認識到書本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內容,而幼兒的品格和興趣培養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家長要充分了解幼兒從幼兒園步入小學時的內心和生活變化,并對孩子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獨立能力。
(作者單位:常州市陽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