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俊莉
大量臨床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癌癥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絕大部分癌癥患者需在手術后接受長期的放化療,而癌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普遍會出現疲乏、焦慮、疼痛以及睡眠障礙等癥狀。這些癥狀會伴隨著患者的情感、軀體、認知等功能障礙而一直存在,統稱為癌因性疲乏。癌因性疲乏是癌癥患者長期放化療的副作用,是患者經歷緊張而痛苦的癌癥治療產生的主觀感受,不同于一般的疲乏,具有程度重、持續時間長的特點。癌因性疲乏會嚴重影響癌癥患者的身體、心理功能以及生活質量。癌因性疲乏僅與患者的疾病、治療過程有關,與患者睡眠是否充足無關。據不完全統計,癌癥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發生率高達90%以上,因此改善癌癥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對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癌因性疲乏是患者個體在生理、心理、功能性和社會性方面的一種多維度主觀體驗,不僅會出現在癌癥治療過程中,而且在治愈后,也會繼續影響患者的生活。目前,癌因性疲乏的癥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軀體疲勞。患者感覺活動費力,異常疲勞或活動后不舒服,難以完成日常活動,不能勝任原來的工作,且無法借助睡眠恢復精力。
2.情感疲勞。患者因疲勞有明顯的情緒變化,缺乏激情,情緒低落,存在焦慮、沮喪、害怕、憤怒以及悲傷等典型的負面情緒。
3.認知疲勞。患者出現短期記憶障礙,難以集中注意力,出現睡眠障礙。
癌因性疲乏可能與癌癥、抗癌治療以及患者不良情緒有關。一方面,腫瘤細胞分泌的細胞生長因子抑制素,阻礙了機體細胞的正常代謝,降低了患者的生理機能,導致患者出現貧血、發燒、感染等癥狀,并誘發了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此外,癌癥患者由于攝食量的減少,身體無法正常吸收消化,使得機體處于負氮平衡,且身體功能的喪失或惡化以及睡眠品質不佳等均加劇了癌因性疲乏。另一方面,癌癥患者在放化療過程中容易產生嚴重的疲乏癥狀(身體組織受損,需長時間修復)。而幫助患者控制疼痛的阿片類藥物會使人昏昏欲睡,長期服用會降低患者的性激素分泌,加劇疲乏癥狀。癌癥患者治療中出現的發燒、畏寒、肌肉疼痛、頭痛以及貧血等副作用,也會造成癌因性疲乏。此外,患者在面對疾病及生活改變時的情緒、態度或對壓力承受的能力也會影響疲乏。研究表明,焦慮與沮喪是造成癌因性疲乏的重要精神因素,大約有15%~25%的患者有憂郁傾向(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缺乏注意力、無助),會加劇疲乏感。
1.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的安慰式健康教育,如告知患者癌癥的放化療方案、術后注意事項、如何服用藥物以及疾病的飲食要求等。
2.護理人員要結合患者出現頻率較高的癌因性疲乏癥狀,如貧血、焦慮、抑郁以及睡眠障礙等,制定針對性的、易于患者接受的癥狀管理方案,如讓患者補充氨基酸、乳鐵蛋白乳以及復合維生素等緩解貧血癥狀;鼓勵患者多與親人、朋友談心,傾訴心中苦楚,學習抗癌成功人士的經驗,以消除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協助患者保持規律的作息和體育鍛煉,制定運動時間表,必要時尋求專業治療以改善睡眠質量。
3.合理用藥與營養補充。臨床上主張采用精神興奮劑、孕激素、皮質醇等消除患者的疲乏感,如阿莫沙平、安非他酮等抗抑郁、焦慮藥物;采用甲地孕酮改善患者食欲,潑尼松減輕疲乏等;補充微量元素和營養物質,糾正患者的水電解質紊亂。
(作者單位:攀鋼集團總醫院腫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