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血液透析患者維持生存需要具有良好功能的血管通路,而動靜脈內瘺是血透患者最好的血管通路,被稱為“生命線”。因此對動靜脈內瘺的使用進行護理干預,從而延長血透患者生命,提高護理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動靜脈內瘺在進行第一次穿刺時,內瘺不成熟,血管脆性比較大,因此容易導致皮下血腫,嚴重影響內瘺的使用。對于動靜脈內瘺穿刺點選擇,應選擇繩梯法。護理人員在進行穿刺時,順血流方向選擇肘靜脈進行穿刺,逆血流方向在穿刺點吻合口上5cm左右處,穿刺點之間距離相距7cm,穿刺針與皮膚以45°角進針,穿刺部位要更換使用,以降低對動靜脈內瘺的損傷、刺激。
動靜脈瘺在進行穿刺時血透結束后應正確地使用壓迫止血,從而減少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發生。為保證動靜脈瘺穿刺的成功率,應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操作,定期對主要護理人員進行培訓,以免因操作不當引起血管內膜損傷。
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耐心、仔細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血透的治療方案和進行動靜脈瘺穿刺操作的目的與作用,告知患者預后情況,幫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患者依存性,使其更好地完成血透治療。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打消患者疑慮,緩解患者對血透治療的恐懼感。
2.術側肢體的護理。護理人員應避免對術側肢體進行靜脈輸液、抽血及測量血壓等操作,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如何有效地保護術側肢體。
1.術后常規護理。采用軟枕抬高患肢50°左右,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室內溫度控制在25℃左右,避免寒冷引起血管痙攣。
2.觀察內瘺情況。護理人員在術后24小時內需嚴密監測動靜脈內瘺通暢情況,發現可疑血栓形成時應報告醫生及時進行干預。每天應至少進行3次檢查,使用聽診器聽診,以造瘺部位有無吹風樣雜音來判斷是否通暢,同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術后注意事項的講解并指導患者觸摸血管震顫,以增加自身的防護能力。
3.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早期進行前臂鍛煉有利于促進內瘺成熟和發育。患者術后3天可進行抓握動作,拆線后可進行握力器鍛煉,每日可多次進行鍛煉,每次10分鐘左右為宜。也可使用熱敷、捏健身球等方法促進內瘺成熟。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情況進行指導鍛煉。
1.皮下血腫護理。若動脈穿刺失敗后在原部位進行二次穿刺會出現皮下血腫。若在透析過程中出現皮下血腫,進行再次穿刺難度較大,可在血液流速較好的靜脈端換成動脈端繼續透析。對于是否要留針或拔管根據患者凝血情況決定。靜脈穿刺失敗后可在穿刺點近心端重新穿刺或另選靜脈穿刺。穿刺失敗后應立刻按壓,24小時內冰敷,24小時后可熱敷,使用膠布固定穿刺點。
2.穿刺針眼滲血護理。患者血管條件不佳、全身血液肝素化,以及反復穿刺等使血管受損造成穿刺點處滲血。伴有嚴重腎性貧血的透析患者,應經常更換穿刺點,采用繩梯法進行穿刺減少皮膚血管瘢痕。利用無菌紗線啟動內源性凝血機制,預防穿刺針眼處滲血。針眼出現滲血時可將穿刺針全部推入血管,將針柄貼緊皮膚用膠布交叉固定,并將紗布進行卷壓迫,效果可靠。針眼滲血量不大時可在針眼兩側用棉球止血,如果滲血量比較大時可重新穿刺。
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可延長內瘺的使用壽命,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關鍵步驟。對于依存性差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尤為重要。健康教育應貫穿于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及血透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不斷進行相關知識宣講,將動靜脈內瘺護理知識告知患者,讓患者明白動靜脈內瘺的重要作用,同時讓患者更加明確如何進行自我保護以延長內瘺的使用壽命。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定期進行健康教育,可提高動靜脈內瘺穿刺術成功率,預防術后并發癥。
護理人員可以制定動靜脈內瘺康復程序表,按照表上內容進行宣教,對不同階段患者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護理理念指導,可提高患者對動靜脈內瘺外觀滿意度,提高使用效果。
患者出院后,醫護人員應進行隨訪。隨訪的內容不只是詢問患者病情,更應該對患者講解動靜脈內瘺維護的相關知識,幫助患者正確維護內瘺,增加內瘺使用壽命。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對于血透患者,規范、完善的護理體系是延長動靜脈內瘺使用壽命的前提。護理人員應及時采取適當的護理措施,有效處理內瘺使用中的問題,有效提高患者的血透質量和生存率。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