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突發公共事件時有發生,引發了筆者對網絡謠言的法律思考,如何建立圍規制網絡謠言的長效機制——關鍵在于加強和完善立法,依法規范傳播秩序,監管信息傳播渠道,實現從“管理”向“治理”的轉變。
關鍵詞:網絡謠言;法律規制;反思;完善
一、網絡謠言的概念厘定
謠言分為廣義的謠言和狹義的謠言兩類。狹義的謠言就是沒有事實依據或憑空虛構的虛假信息;廣義的謠言,只是在事發當時言論的真實性不明,它實際上涵蓋了傳聞、流言以及小道消息等的含義。
謠言一詞在我國現行法律中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根據文義解釋,我國法律規制的是狹義的謠言,就是沒有事實依據或憑空虛構的已被證實是虛假信息的信息。
網絡謠言,相比于傳統的謠言,它是指以互聯網為媒介產生并進行傳播的一種新的形式。
二、我國網絡謠言法律規制的反思
(一)法律規制體系不健全
首先,我國法律對謠言的概念界定不明確。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對謠言的概念均沒有規定,使得司法實踐中對謠言包括網絡謠言的認定較難。后來,2013年《兩高解釋》的出臺,對網絡謠言的認定保準、行為結果做了明確的約定,但仍然沒有界定網絡謠言的概念,也為司法實踐帶來了挑戰。最后,我國沒有針對網絡謠言的專門立法,實踐中主要依靠相關法規和司法解釋,但其效力等級低于法律,導致規制效果不理想。
(二)受害者保護力度不足
相對于傳統謠言,網絡謠言的制造和傳播均處于一個個虛擬的網絡名稱背后,導致受害者的維權之路非常艱難。我國民事訴訟法要求受害者有被告真實的個人信息時才可提起訴訟,但是受害者個人很難獲得被告的個人信息,難以啟動訴訟程序。雖然《侵權責任法》規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法律義務,但也同樣面臨起訴困境,最終同樣導致受害者尋求救濟受阻。
(三)網絡謠言的責罰過輕
網絡謠言作為謠言的一種,在具備謠言的特征的基礎上,也表現出其獨特之處,其相比傳統謠言危害性更大、破壞力更強。尤其是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網絡謠言的傳播不僅加劇民眾的恐慌心理,擠兌真實信息的傳播、甚至使突發事件事態進一步擴大。目前我國《刑法》懲治網絡謠言犯罪的法律責任較輕,尚不能夠有效治理網絡謠言犯罪。
(四)防控信息發布不及時
奧爾波特和波斯特曼在其二人共同著作《謠言心理學》中歸納出一個謠言發生條件的著名公式:
R(Rumor,謠言)=i(importance,重要性)*a(ambguity,模糊性)
所謂的重要性是指討論的主題或時間對傳謠者和聽謠者來說都很重要。所謂模糊性是指謠言發生時所處的環境/語境具有不清晰性。但如果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為零,謠言就不可能產生,這一經典的公式為我們治理謠言提供了理論基礎。
(五)網絡實名制落實缺位
網絡的匿名性成為網絡謠言滋生的“沃土”。因此,加強網絡信息源監管是治理網絡謠言必不可少的途徑之一。2012年我國審議并通過《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草案》,草案規定實行網絡身份管理,可以實行后臺的身份管理辦法。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實施《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任務分工和有關要求的通知,提出要在2014年6月底前出臺并實施信息網絡實名制度。 但網絡實名制目前還未合理推進。
三、我國網絡謠言法律規制的完善
(一)建立健全法律機制
建立健全網絡謠言的法律機制,必須有法可依,設立規制網絡謠言的專門立法,將網絡謠言納入法治軌道。首先,明確立法目的。在制定規制網絡謠言的法律法規時應當以凈化網絡環境、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維護網絡安全為目標,而不僅僅是遏制網絡謠言或壓制人們的自由表達。其次,應當在法律法規中厘清網絡謠言的概念。網絡謠言和言論自由之間的密切,應當確定法律規制的網絡謠言的內涵與外延。另外,還應當將主觀動機作為入罪基本要素。最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一方面提高立法等級,制定專門規制網絡謠言的法律,嚴厲打擊網絡謠言違法犯罪行為。另一方面應當完善網絡謠言犯罪案件的程序法,對網絡謠言犯罪案件的起訴、管轄、取證等問題予以詳細規定,便于司法實踐。
(二)放寬案件起訴條件
我國應當合理的改進現行網絡謠言犯罪案件的訴訟相關規定,讓受害者在不知道造謠者、傳謠者真實身份信息的情況下也可以提起訴訟。針對網絡謠言案件管轄混亂的問題,筆者認為在網絡謠言案件中,應當采取原告所在地管轄規則,在節約訴訟成本的基礎上更好的維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關于舉證責任,可以在實行后臺身份管理的前提下,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舉證,因為他們負責管理網絡用戶的真實信息,其需要協助辦案人員提交證據,但也不可過分加重其義務,在滿足特定的條件時也可以免除舉證責任。
(三)提高犯罪法律責任
適當提高造謠者、傳謠者的法律責任有利于網絡謠言的治理。比如,我國《刑法》第221條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建議提高整體的法定刑刑期,并對造成企業巨大的損失等情況特殊規定。例如,“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如果導致企業破產或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處三年以下、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隨著互聯網與我們生活的聯系日益緊密,網絡謠言侵犯我們權益的風險就會增高,提高造謠者法律責任的要求勢在必行。
(四)健全責任追究機制
作為信息發布平臺的網站是防范謠言的第一道防線。應當健全網絡傳播責任追究機制,對造謠者、傳謠者、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平臺負責人)以及審核編輯或報道記者等按照其過錯追究相應的責任。
(五)有序探索網絡實名制
落實網絡實名制對治理網絡謠言是一項非常有效的舉措,不僅可以削弱網絡的匿名性,更好的監督網絡環境,讓網絡用戶更理性的發表言論,還可以減少因網絡實時監管帶來的巨大成本。但同時,網絡實名制也有一些弊端和潛在風險,個人信息保護存在泄漏的風險。堅持保護私權利為原則,防止公權力過度干涉私權利,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可以采取網絡媒體后臺管理網民真實信息,網民前臺發布匿名的方式。
五、結束語
網絡謠言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讓我們重新思考網絡謠言的治理。僅僅通過法律的規制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研究謠言背后存在的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并加以治理。政府要加大法制宣傳和教育力度,必要時要建立辟謠機制,提高公民的法治素養的同時,也要加強對網絡媒體的動態監管,提升網絡平臺的行業自律,共同推進網絡謠言法律規制的長效機制的建立。
參考文獻:
[1] 《明年上半年實施網絡實名登記制》,《京華時報》2013年3月29日.
[2]沈陽. 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4.
[3]王夢微. 新媒體時代下網絡謠言及其法律規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3.
[4]李森峰. 網絡謠言犯罪刑法規制的問題及其應對[D].吉林大學,2015.
[5]于志剛. 網絡謠言與網絡言論自由背道而馳[N]. 光明日報,2013-09-16(002).
[6]唐麗.網絡謠言的刑法規制問題研究[J].理論觀察,2016(09):72-74.
[7]劉鵬.網絡謠言界定及法律規制[J].學術界,2016(04):89-96.
[8]單民,陳磊.博弈與選擇:以實名制遏制網絡言論犯罪的可行性分析[J].河北法學,2015,33(09):29-37.
[9]張曉萍. 網絡謠言及其法律規制研究[D].重慶大學,2014.
[10]劉建明.網絡實名制:為個人言行負責[J].新聞戰線,2012(02):81-82.
作者簡介:
全新月(1996-07),女,新疆石河子人,新疆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 經濟法、金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