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于守軍
摘 要:循環經濟是一種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合為一體的生態經濟。本文提出了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并就其基本原則、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合理框架與典型模式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一、把握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4R原則
現行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間,必然導致經濟停滯、下降,破壞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和平衡。循環經濟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途徑,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能源為重點,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實現經濟的循環發展。德國1998年修訂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第4條規定,首先要避免產生廢物,特別重要的是減少廢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來獲取能源。這些原則在國際上被簡化為4R原則,即Reduce(減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環)。
國內著名循環經濟研究專家季昆森提出:減量化原則的運用,可概括為“九節一減”,包括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電、節油、節柴(煤)、節糧和減人。再利用原則的運用表現為做強加工業,主要體現在對各類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產品及有機廢棄物,進行系列開發、反復加工、深度加工,不斷增值。農產品加工后的廢棄物多屬于原來農產品的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機質,相對開發價值高,開發成本低,且開發技術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過主產業。進一步探索農業節本增效新途徑,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如:實施“藏糧于土”、“藏糧于科技”戰略,保持和提高我國的糧食綜合生產力,處理好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糧食安全的矛盾;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產業帶建設,發揮集約種植優勢,提高規模效益;推廣立體種植和間作套種技術,不斷提高復種指數,提高耕地的綜合產出效率;做好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配合滴灌技術,逐步實現粗放農業向精準農業的轉變。“白色農業”是再循環原則運用的具體體現,。
二、關注農村循環經濟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
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在農業資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利用效率為重點,尤其是對生物質能和微生物資源進行循環利用方面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時時處處考慮節能降耗;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農業“廢棄物”處理方面,實行資源化利用,實現種植業生產所積累的生物資源全程化利用,畜禽養殖業低排放與糞便利用的資源化;在農業產業鏈延伸方面,實行清潔生產,使上一環節的廢棄物作為下一環節的資源,增加價值鏈,拓展農業產業化空間;重點關注農業產業循環鏈的內生延伸與產業聯動,加強農業產業循環鏈整合思路、途徑與模式,拓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在再生資源環節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三、探索農村循環經濟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態農業是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下,根據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 規律建立起來的綜合農業生態系統,是把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融為一體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是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有機統一。積極探索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就是要根據生態循環再利用、再生產的循環鏈的原理來抓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統一,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探索和推廣農村循環經濟的產業發展模式。
農業是栽培農作物和飼養牲畜的生產事業。在國民 經濟 中的農業還包括林業、漁業和農村副業等項生產在內。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領導干部循環經濟知識讀本》一書,總結了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的主要產業發展模式以及障礙與對策,認為 目前 農村循環經濟主要呈現四大產業發展模式:種植業與養殖業的循環生產模式、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生產模式、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的循環模式、區域一體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四、構建合理的生態村鎮體系
農業是百業之基,而“三農問題”是中國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問題。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生態型村鎮建設,成為建設 社會 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從四個子系統來著力構建:一是循環經濟產業體系。二是村鎮基礎設施體系。三是生態環保體系。構建合理的生態村鎮體系,關鍵在于先行設計,也就是說要從規劃設計、環境設計、住區設計、產業設計、景觀設計等五個方面進行整體策劃和設計。
五、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農村循環經濟更被專家稱為化解“三農”問題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在我國被提出并重視后,大都把視角放在城市工業上,其正確性是毫無懷疑的。因為循環經濟產生于西方發達國家,西方發達國家正是因為工業不循環發展造成了嚴重工業污染而逼出循環經濟的。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70%以上的農業大國,跟工業化程度很高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情有很大的區別,加上我國存在嚴重的“三農”問題。我國的農業生業生態、農村污染、農民人均資源貧乏,都有待循環經濟解決。因此,我國發展循環經濟要突出農村,要以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來解決“三農”問題。建立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保障體系,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
國家應立即著手制定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推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開辟資金渠道,建設若干領域的農業循環經濟的示范工程,加強制度創新,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展現代化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解振華.領導干部循環經濟知識讀本[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
[2]解振華.關于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幾點思考[N].光明日報,2003-11-03.
[3]常紀文.歐盟循環經濟立法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借鑒,2004(8).
[4]陳昌清.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新農村重要途徑[N].農村報,2005-11-21.
作者簡介:
馬強(1979—),男,漢族,大學本科,工程師,現從事林業生態工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