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要:根據新時期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優質高效、體系完備、數據賦能、多元融合的內涵特征,本文從綠色發展、質量提升、生產經營體系建設基礎、數據科技賦能、產業多元融合五個宏觀維度及若干個中微觀維度,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構建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對全面穩健可靠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農業高質量 評價指標體系
一、農業高質量發展內涵特征
(一)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引領
農業綠色發展以低碳生產、經濟增速、安全供給為主要特征,意味著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農產品供給質量和農業市場競爭力的優勢,增加農業收益和提高農民收入,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延續和深化,成為有利于環境保護、保障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二)以農業質量提升為核心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要實現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以提升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為核心,實現由數量農業向質量農業轉變。既要不斷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量高質優的農產品供給體系,也要通過科技、平臺、人才等各種資源綜合利用與培育,實現農業新消費需求與農業高質量產品的有效匹配。
(三)以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為抓手
集約化、分工化、規模化、市場化是農業高質量生產經營體系建設的核心重點,即通過技術、資源投入,減少每單位產品勞動耗費,通過專業化分工合作,實現農業效率提升,通過規模化組織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與效益提升,通過強化農業整體流程社會參與化,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共享。
(四)以數據科技賦能為動力
通過大數據可以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現出農業生產的全過程,明晰農業生產以及農業經營中的發展潛力,實現對于產量、產能、效率等方面的精準預測,新時期農業高質量發展要以數據賦能科技創新為動力,依靠數據驅動,發揮要素耦合效應,逐步步入綠色、安全、高效、集約的農業高質量發展道路。
(五)以產業多元融合為目標
產業多元融合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切入點,也是實現農業增效的助推器,深入推進農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能夠積極促進農業及農村資源的優化重組,能夠通過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積極引導創新要素與創新模式在農業生產、經營的集聚。
二、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
(一)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在完善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一是全面系統性原則,應全面考量,全方位、多層次選取反映各層面的具體評價指標,以反映各維度之間的協調程度。二是客觀科學性原則,各項指標必須含義明確,概念清晰、不含糊、無歧義,指標體系的設計要邏輯嚴密。三是公平可操作性原則,指標具有可獲得性和可操作性,指標數據選取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四是區域特色原則,既要反映出我國農業自身特征,也要體現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一新要求。
(二)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框架設計
根據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以及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以適用農業數據核算與地區間考核評比為抓手,將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為農業綠色發展、農業質量提升、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數據科技賦能評價、產業多元融合五個宏觀維度,涵蓋農業生產能力、利用能力、管理能力、效用水平、支撐水平、創新水平、一體化程度等十三個中觀維度以及若干個微觀維度,同時分別賦予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兩類屬性,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的構建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相對全面穩健可靠的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表1)
(三)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標準
在具體評價方法上,各項評價指標不訂立具體目標值,年初對各地區上年度相關評價指標進行數據采集、核準、匯總、計算,因為各指標單位不統一,應當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隨后對各個單項指標數據從高向低進行排序,排名前20%為優秀,可適當給予相應的激勵性獎勵。
三、農業高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下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重點
(一)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建立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制,完善農業金融保險等政策。充分利用農業新能源,積極推進循環經濟,提高沼氣建設及使用率,逐漸形成循環可持續利用與發展的循環農業模式。積極開展生物能源、生物農藥的研究與開發,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綠色循環農業建設,實現農藥、化肥利用率與財政補貼反向掛鉤模式,實現農業資源有效減量。
(二)強化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實現農產品提質增效
加大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強農業基礎設施更新換代,依托地區特色打造特色農產品示范基地。擴大三品一標的供給逐年增加,在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綠色農業生產模式。推進品牌強農,在農業功能性上進行品牌創造,如打造創意農產品、新資源農產品等。
(三)強化裝備設施與組織化基礎,完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
優化農機裝備結構,開發并綜合應用復合型的農用機械,切實開展農田整治,完善灌溉設施。提升農業經營規模,推動土地經營權流轉,積極培育多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高標準農田示范園建設,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全力打造高質量農業示范典型。
(四)依托大數據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實現農業數據科技賦能
鼓勵農業科技人員與市場營銷人員深入農戶、農田,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與指導,以技術入股分紅,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能力。提高寬帶入戶率、光纖接入率,提升農村和農民對農業信息的需求欲望和應用能力,利用大數據精準布局,引導農業生產銷售精準對接。
(五)加快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實現產業多元融合
依托農業基礎與優勢,培育一批龍頭企業,積極推動加工業向前后延伸。促進農業與休閑、旅游、體驗等服務業深度融合,實現全產業鏈深度融合。建立農村產業多元融合領導小組,積極推動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形成多主體共享、多業態共建、多機制共聯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
責任編輯: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