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勉勵山西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
大同市總工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學思踐悟,見諸行動。
市總工會與大同泰瑞集團有限公司產學研結合,共建的大同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7月10日,正式在大同市泰瑞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掛牌成立。市人大一級巡視員、市總工會主席雷雪峰作主旨講話,并與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美共同為工匠學院揭牌,市政協副主席楊素卿、泰瑞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廣忠為農民工實訓基地揭牌。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姚夏冬與大同泰瑞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產業園區董事長、職業培訓學校校長張擴忠互簽《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合作辦學協議》。2019年首屆評選出的16位大同工匠全部被聘為工匠學院和農民工實訓基地授課導師。 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的創立,首開全省先河,不僅帶來了思想觀念的新轉變,也帶來了工會工作的新拓展,堪稱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舉。

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的創立,是新形勢下培養造就工匠人才的路徑選擇,是工會與企業產學研辦學的創舉。這個創舉融合了三種精神,產生了三種效果。
融合了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是以學促踐、學踐結合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西時特別強調,“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六新”代表著先進生產力變革趨勢,代表著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市總工會和泰瑞集團有限公司聯辦了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正是為打贏“六新”攻堅戰、爭奪戰,“深入推進我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具實踐實踐,是推動大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雷雪峰語)。
融合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為了轉型、服務轉型的產物。大同市總工會工作既為恢復“人說山西好風光”而努力,又為構建“人說大同好環境”而奮斗。轉型發展拓新局,新起點上謀新篇,而創立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正是適應轉型發展,以培養一大批知識型、創新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具體實踐。
融合了思維新模式引領發展的創新精神,是創新思維、共謀發展的樣本。回首以往大同市總工會就為創新發展做了全面鋪墊。實現了“三個提質升級”:全市征集創新成果近萬項,評選出優秀成果225項,獲得專利25項,以小發明、小創造、小建議、小革新、小設計為內容的“五小競賽”向競賽群眾化、管理智能化、內涵科技化、人才高端化、成果產業化、服務多元化的“五小六化”方面提質升級;全省率先成立勞模技術服務隊,兩年來,深入基層進行科技服務45次,受益群眾達7萬余人次,由單純的下鄉支農向科技服務方面提質升級;全市已建成創新工作室107家,發揮了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加之實施職工學歷提升工程,每年幫助1500名職工和農民工圓大學夢,推廣應用技術由小改小革向技術創新集群化發展方面提質升級。而創辦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正是“三個提質升級”的延續和推進,開辟創新發展的新境界。
堅持“轉型為綱”,著力構建“一切為了轉型、一切服務轉型”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動“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落實落地。而創辦大同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正是適應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題中應有之義。應該以歷史和現實的雙重眼光,重新認識工匠在轉型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歷史的角度審視,工匠,亦即手藝人,曾經是生活中須臾不可或缺的職業。大同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史上木匠、鐵匠、銅匠、瓦匠、畫匠、藥師、接骨匠、布繡、剪紙傳人,在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浸潤下,都以反復使用的文本系統、意向系統和儀式系統,以客觀的物質文化符號為載體,亦通過無形的載體代代相傳,在記載傳統記憶的同時,也記載了珍貴的文化記憶。歷史上手藝人身上體現的傳統匠人精神仍需更好傳承和發揚光大。
從現實的角度審視,跨入新時代,大同工匠,無論內涵還是外延,都發生了諸多變化。不僅有民間工藝文化行業的掌門人、工藝品制作的傳承人,也有銅匠大師,木雕藝人、彩繪泥塑、剪紙藝術;不僅有國企的焊工、鉚工、兵工戰線線裝甲車拆洗鑒定工,也有民營企業的制藥技術工人;不僅有醫療戰線的骨科醫師,也有制藥行業的技術工程師。共同點是崇尚真實、呈現事實、尋找真相。“大同工匠”身上所折射的工匠精神,宣示了一種職業精神體現了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表現了從業者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可以說,工匠精神深蘊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基本內容。“大同工匠”雕刻自己的產品,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產品在自己雙手中形成完美和極致的過程,更充分詮釋了工匠精神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路指引,也就是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品至上的服務精神。

以歷史和現實的雙重眼光審視工匠,足見創辦大同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也不是只顧眼前利益的短期行為,而是順應轉型發展的戰略之舉,對于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蓄水池”和“推進器”的作用。
轉型發展拓新局,新起點上謀新篇,以科技和人才為支撐,牢固樹立“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的人才第一資源理念,用好用足率先發展和綜改試點政策紅利。大同市總工會與泰瑞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創辦大同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歸根結底為了打好人才激勵政策組合拳,打造創新人才高地,賦能大同轉型發展。擇其要者有三。
工會+企業的培養模式 ,這是適應轉型發展,補齊人才短板的有益嘗試。以產學研通 式創新人才培養,既要“銜枝搭橋”,引進創新人才、領軍人才、緊缺人才,又要立足本地實際,“聚才筑巢”,培養鄉土實用性人才。而市總工會與泰瑞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創辦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從本質意義上講,是打造聚才用才“筑巢機制”。圍繞各類產業需求,用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環境留人,以一流的平臺聚集一流的人才,孕育一流的成果,最終實現一流的創新。為服務大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工匠+農民工的教學模式,這是激發用才的“扎根機制”,關鍵在引進人才,基礎在培養人才,核心在使用人才。2019年評選出的首屆16位“大同工匠”都被聘為工匠學院和農民工實訓基地授課導師。這種工匠+農民工的教學模式,一方面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大同工匠”給予激賞,激發他們的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另一方面是讓各類人才在轉型發展路上感受到歸屬感、幸福感、自豪感,為大同轉型發展匯聚強大的人才優勢,提供不竭的發展動力。
育才+時代新人的孵化動能,這是培養本地人才的戰略之舉。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的任務和職責是育人,教育對象是具有鄉土情的農民工,共同承載光榮,承載使命,催生“孵化機制”,教學雙方共同努力,將農民工培養成愛黨愛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更好地充當“轉型尖兵”。
市總工會與企業共同打造創新人才高地的舉措可贊可嘆,他們采取的辦學思路和方法可贊可嘆,他們培養大同時代新人和“轉型尖兵”的方向和目標可圈可點,他們傳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情懷可圈可點,他們為大同轉型發展儲備各類人才的使命擔當可敬可佩。
是的,“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大同市工匠學院、農民工實訓基地一定會由“荷花初露尖尖角”“戰地黃花分外香”,走向“千樹萬樹梨花開”,再走向“千呼萬喚始出來”,為轉型發展撐起一片藍天,因為新生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