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德鈞(1852—1937),湖南湘鄉人,湘軍名將蔣凝學(官至陜西布政使)的長孫。此人國子監監生出身,年少時即以軍功保舉做官,一直升遷到候補道員。光緒八年(1882)補了實缺,被委任為四川龍安府知府。
龍安府位于四川西北部,幅員遼闊,地瘠民貧,漢族和羌族雜居,社會狀況復雜。蔣德鈞在此地做了12年知府,嚴吏治、靖治安、興教育、辦慈善、輕徭賦,頗有建樹,官聲很好,當地人為他修建的紀念牌坊至今猶在。
在知府任上,蔣德鈞查獲了一件有意思的案子,將一個冒充曾國藩胞侄的騙子抓捕懲治。
據《蔣德鈞輯》記載,一位叫曾紀南的官員,候補道員,自稱是曾國藩的胞侄,游走于四川官場。曾國藩的子侄確實是“紀”字輩,如曾紀澤、曾紀鴻、曾紀瑞,等等。曾氏全國通譜,曾紀南也應該是騙子的真名。那時候信息不發達,曾文正公已經去世多年,也沒人想到寫信給湘鄉曾府或還在做官的曾國荃核實一下,就信以為真。此人很會來事,他首先到成都拜見四川總督,認他做老師。
當時的川督是劉秉璋,劉秉璋乃安徽廬江人,淮軍系大佬,曾國藩生前曾對其很是器重。他投桃報李,對這位文正公的“親侄子”很親熱。
總督如此,下面的官吏對曾紀南的態度自然很好。“司道公宴,致程儀甚豐”。各衙門官員爭著請曾紀南赴宴,大方地給他送錢。
很不幸,這個騙子碰到了對曾府知根知底的蔣德鈞。蔣家和曾家一個縣的,蔣凝學是曾國藩很倚重的將領。別說曾國藩的幾位親侄子,就是他的外甥、遠房侄子,蔣德鈞也一清二楚。看到省城傳來的這個消息,蔣德鈞很是驚訝,他知道“文正親疏族屬無此人也”。
如果曾紀南只在成都行騙也就罷了,偏偏他自己找死,跑到蔣德鈞管轄的龍安府來招搖撞騙。他找到龍安、綿州交界的大地主曾體泰家,“乘坐綠呢大轎,紅蓋前導,仆從數十人”——騙子一般很善于鋪設這樣的排場。他對曾體泰說此行在為全國宗圣(即曾參)的后裔辦理豁免向官府繳納錢糧賦稅的事,問曾體泰索要一千兩銀子做經費。曾體泰一聽不對勁,就向知府蔣德鈞報案。
蔣德鈞派公差將曾紀南抓到衙門里,拷問審訊一番,這人便全招了,他在外以文正公胞侄之名已行騙多年。于是,蔣將其關進監獄。
此人的候補道員銜是真的,但肯定是捐來的,清末有錢就能買頂子。曾紀南在獄中給四川的官員寫信告蔣德鈞的狀,說蔣對他這位有官員身份的人用刑,并歷數蔣德鈞在龍安府“捕治痞匪之殘,察究吏胥之猛”,指控蔣是位酷吏。
但蔣德鈞奉行胡林翼所言“非用霹靂手段,不能顯菩薩心腸”的為政之道,在龍安府行之有效,官場和民間普遍肯定。曾紀南這樣的控告,沒什么用。

晚年蔣德鈞
四川總督、布政使、按察使等大員接到告狀信后,很尷尬,因為他們都被這位假侄子騙過,只能將信置之不理,裝著沒這事。獨有四川鹽道延煜(北京長大的旗人)讀信后,大聲贊揚蔣德鈞,認為這是仇家的“表揚信”呀。“此《實政紀》也,出怨家仇人之手,視銘鐘鼎紀旂常而益信也”。
蔣德鈞任滿一屆將赴京述職時,先到成都請示上憲,素昧平生的延煜聽說后,贈送蔣德鈞三千兩銀子做盤纏。
與假侄子招搖相反,曾國藩的一位親侄子、曾國潢長子曾懷柳卻是十分低調,為了避嫌故意隱瞞自己的身世。曾懷柳原名曾紀梁,字曉臣,號介石。曾家太旺了,實實在在的湖湘第一家,民間傳言“曾氏家門鼎盛,縣官每次送秀才一位”。曾家的子弟考秀才較容易,老百姓不服氣。于是曾紀梁改名為“懷柳”——他仰慕柳下惠。去參加院試時曾懷柳故意不注明前三代的真實姓名,讓考官不知道他是曾國藩、曾國荃的親侄子,因此過了40歲才憑真本事考得一個生員的身份。曾懷柳終身不仕,壽終84,是他們堂兄弟中最后一位去世的。蔣德鈞為其送挽聯贊頌道:
八股宿儒,應試變名聲價重;
三公華胄,隱居不仕后人賢。
曾懷柳的孫子曾昭掄是著名的化學家,192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做過北京大學副校長和教育部副部長。其孫女曾昭燏為著名的考古學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長。蔣德鈞所頌“后人賢”非為諛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