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可為, 羅福漳*, 袁志仁, 鄧雪強, 宋勢波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 1 腎臟風濕免疫科, 2 超聲科, 廣東 佛山528200)
國際上將高尿酸血癥的診斷標準定義為血尿酸水平≥420 μmol/L, 無痛風發作的高尿酸血癥診斷為無癥狀高尿酸血癥,隨著尿酸水平升高及持續時間延長, 無癥狀高尿酸血癥發展為痛風比例將明顯升高[1]。 國外研究[2]表明, 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肌骨關節中可發現早期單鈉尿酸鹽 (MSU) 晶體沉積,而國內此類研究仍較少。 本研究探討肌肉骨骼超聲在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早期關節病變中的早期診療價值,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100 例作為高尿酸血癥組, 其中男性65例, 女性35 例, 年齡19~74 歲, 平均年齡 (45.85 ± 10.90)歲; 同時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100 例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性63例, 女性37 例, 年齡18~75 歲, 平均年齡 (45.82 ± 10.95)歲。 無癥狀高尿酸血癥納入標準: 男性及絕經后女性血尿酸值≥420 μmol/L (7 mg/dL), 絕經前女性血尿酸值≥357 μmol/L (6 mg/dL)[3]。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超聲檢查采用Philips (iE33)、 Philips (Envisor)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掃查雙側第一跖趾關節、 雙踝關節、 雙膝關節, 所有檢查均由2 名具有10 年以上骨骼肌肉超聲檢查經驗超聲醫師完成。
1.3 評價指標參考痛風性關節炎超聲圖特點, 評判標準: ①滑膜增厚; ②關節積液; ③晶體沉積; ④骨侵蝕; ⑤滑膜內出現血流信號。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24.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比表示, 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高尿酸血癥組的雙軌征、 滑膜增生、 血流顯像、 關節積液、 骨侵蝕發生率分別為25%、 68%、 69%、 48%、 22%,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 21%、 15%、 9%、 3% (P <0.01)。 見表1及圖1。

表1 兩組的超聲特征比較 (例)

圖1 高尿酸血癥組及對照組的關節超聲圖像
高尿酸血癥是急性關節炎及尿酸性腎病重要的病理、 生理基礎, 并與肥胖、 高脂血癥、 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危險因素并存[4-7]。 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僅有5%~12%發展為痛風,且與血尿酸水平高低及病程長短相關[8], 臨床上往往不受重視。 傳統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如普通X 線無法識別高尿酸血癥早期關節病變, 而CT 或雙能CT 等新影像學技術存在高輻射性、費用高、 無法進行普及篩查與隨訪等缺點。 超聲對關節尿酸晶體沉積具有較明顯的優勢。 Thiele 等[9]的研究顯示超聲檢查能發現早期的關節尿酸晶體沉積。 本研究顯示部分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亦可出現類似痛風性關節炎的聲像圖表現, 與何秀珍等[10]的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還顯示高尿酸血癥組關節超聲滑膜增生及雙膝關節積液等的發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可能與尿酸鹽晶體沉積導致白三烯等化學趨化因子及IL-1 等一系列炎性細胞因子釋放相關[11]。 本研究中更有部分膝關節出現骨侵蝕等結構性破壞, 與Puig 等[2]的研究結果大致相符。 因此, 應在無癥狀高尿酸血癥階段就采取降尿酸等積極干預, 阻止關節病變進展及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生。
綜上所述, 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可能已出現關節病變,可利用肌肉骨骼超聲對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關節病變進行早期篩查, 為患者開始降尿酸的時機提供更多依據, 減少高尿酸血癥帶來的關節損害及相關并發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