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剛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 廣東 佛山528000)
胃炎在臨床消化系統疾病中較為常見, 幽門螺桿菌 (Hp)感染是引起胃炎的常見因素。 當發生Hp相關性胃炎時, 患者可出現胃脹、 胃痛等臨床表現, 從而降低其生活質量[1]。 臨床治療胃炎的常見措施為西藥三聯療法, 該療法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表現, 但極易導致疾病復發, 因此患者滿意度較低[2]。 本研究分析中醫定向透藥療法配合艾普拉唑四聯療法治療Hp相關性胃炎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Hp相關性胃炎患者。 診斷標準[3]: ①出現惡心嘔吐、腹脹、 食欲不振等臨床表現; ②胃鏡檢查提示胃黏膜出現彌散性顆粒狀增生, 且胃竇部位出現明顯炎癥情況; ③血液Hp檢查提示Hp水平超標; ④胃黏膜病理組織檢查提示有Hp感染情況發生。 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診斷均符合Hp相關性胃炎診斷標準; ②近1 個月內未采取抗炎藥物治療; ③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在充分了解本研究目的及方法后自愿參加研究。 排除標準: ①機體肝腎功能有明顯異常; ②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③安裝心臟起搏器[4]; ④對研究用藥存在過敏癥狀; ⑤不配合研究。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以隨機數字排列表法將其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各50 例。 常規組男32 例, 女18 例, 平均年齡 (56.37 ± 2.68) 歲, 平均病程 (3.11 ± 0.56)年。 實驗組男33 例, 女17 例, 平均年齡 (56.59 ± 3.06) 歲,平均病程 (3.08 ± 0.52) 年。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關檢查, 常規組予以奧美拉唑、 阿莫西林、 甲硝唑三聯治療, 其中奧美拉唑腸溶片(國藥準字H19990046, 信合援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10 mg/片) 口服治療, 2 次/d, 20 mg/次; 阿莫西林膠囊 (國藥準字H53021880, 昆明貝克諾頓制藥有限公司, 0.5 g/粒) 口服治療, 2 次/d, 1 g/次; 甲硝唑片 (國藥準字H13020101, 華北制藥秦皇島有限公司, 0.2 g/片) 口服治療, 3 次/d, 0.2 g/次。實驗組予以中醫定向透藥療法及艾普拉唑、 鋁碳酸鎂、 阿莫西林、 克拉霉素四聯治療, 其中艾普拉唑腸溶片 (國藥準字H20070256, 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 5 mg/片) 口服治 療, 1次/d, 10 mg/次; 鋁碳酸鎂片 (國藥準字H50021189, 重慶華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0.5 g/片) 口服治療, 1 次/d, 1 g/次;阿莫西林膠囊生產廠家及使用方法與常規組相同; 克拉霉素片(國藥準字H20065651, 浙江京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0.125 g/片) 口服治療, 2 次/d, 0.5 g/次。 使用FTY-1 型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 (河南邦仁醫藥集團有限公司), 選擇患者上脘、 中脘等穴位, 同時依據其病癥制作相應的中藥藥貼, 用醫用酒精消毒相應穴位, 將藥貼放置在相應穴位, 并將中藥敷貼與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進行連接, 兩個電極片之間最少間隔2 cm; 隨后打開電源開關, 并設定治療時間為30 min, 設定治療處方為胃炎治療; 合理調節治療強度, 設定初始強度是4 檔, 之后依據患者自身耐受情況逐漸調整到6~9 檔; 待治療結束后, 將中藥敷貼留置在患者相應穴位, 可持續30~60 min, 1 次/d。持續治療10 d 為一個療程, 兩組均連續治療3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顯效: 治療后患者胃脹、 胃痛等臨床表現基本消失或顯著改善, 機體消化功能恢復良好; 有效: 治療后患者胃脹、 胃痛等臨床表現有好轉,且發作次數明顯降低; 無效: 治療后患者胃脹、 胃痛等臨床表現無改變。 ②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 包括腹瀉、 惡心、 頭暈、 嘔吐等。 ③分別于治療前后使用電子胃鏡和13C 呼氣試驗檢測兩組患者機體內Hp水平, 治療后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表示Hp根除失敗。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 高于常規組的82.00%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n, n (%)]
2.2 不良反應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 低于常規組的20.00%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 [n, n (%)]
2.3 Hp 根除率實驗組Hp根除率為86.00% (43/50), 高于常規組的54.00% (27/50) (χ2=12.191,P=0.001)。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 人們生活方式、 飲食習慣均發生改變, 臨床胃炎發生率逐年升高。 長期胃炎會降低患者的食欲, 導致機體營養水平降低, 同時也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為其工作、 學習帶來不利影響[5]。 目前, 藥物是臨床治療胃炎的常見方式之一, 傳統治療措施主要為三聯療法, 但因其治療時間長、 并發癥多,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治療效果。
隨著臨床對胃炎研究的不斷深入, 四聯療法逐漸被臨床推廣。 四聯療法主要是通過將四種藥物聯合使用, 增強其消炎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00%, 高于常規組的82.00% (P<0.05); 實驗組的Hp根除率為86.00%,高于常規組的54.00% (P<0.05)。 艾普拉唑屬于新型質子泵抑制劑, 可抑制胃酸分泌, 且高效、 穩定[6]。 中醫定向透藥療法主要是通過治療儀經皮透藥, 運用中醫經絡理論, 選擇患者上脘、 中脘等穴位實施穴位貼敷, 經治療儀刺激后, 中藥貼片中的有效成分可滲透皮膚, 由表入里, 經絡疏通, 改善臟腑陰陽平衡, 促進經絡氣血循環, 調節五臟六腑生理功能, 同時還可改善機體病理狀態。 采用藥物對穴位進行刺激, 可改善胃部血液循環, 促進炎癥消散, 發揮消炎止痛效果, 促進患者消化功能恢復。 本研究中, 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 低于常規組的20.00% (P<0.05), 提示中醫定向透藥療法配合艾普拉唑、 鋁碳酸鎂、 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組成的四聯療法治療Hp相關性胃炎可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提升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 改善負性情緒。
綜上所述, 中醫定向透藥療法配合艾普拉唑四聯療法治療Hp相關性胃炎可提升療效及Hp根除率, 減少不良反應, 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