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 張湛英, 馮權堯, 徐勛
(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南海醫(yī)院 泌尿外科, 廣東 佛山528000)
對于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 現(xiàn)多采用微創(chuàng)術式治療, 但優(yōu)先選擇何種術式尚無一致觀點。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2017年7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124 例, 比較輸尿管鏡碎石術 (URL)、 碩通鏡碎石術、 微通道經(jīng)皮腎鏡碎石術 (mPCNL) 的療效和安全性,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分析我院2017 年7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124 例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患者, 術前完善泌尿系B 超、IVU、 CT 檢查。 參照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相關診斷標準[1],患者均符合以下兩項及以上: 結石滯留>2 個月, 最大徑>0.8 cm; 靜脈尿路造影 (IVU) 示結石遠側輸尿管不顯影; 中、 重度腎積水; 結石周圍息肉增生。 排除標準: 上尿路畸形; 嚴重泌尿道感染; 結石遠側輸尿管梗阻; 嚴重脊柱側彎; 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手術禁忌。 殘余結石定義: 治療后有直徑≥5 mm的結石。 其中男62 例, 女62 例; 年齡37~55 歲; 病程4~28 個月; 伴中、 重度積水27 例, 伴肉眼血尿25 例; 54 例行URL, 33 例行碩通鏡碎石術, 37 例行mPCNL。 URL 組: 男25例, 女29 例, 年齡 (47.3 ± 7.6) 歲, BMI (27.2 ± 6.1) kg/m2, 結石最大徑 (24.3 ± 1.3) mm; 碩通鏡組: 男17 例, 女16例, 年齡 (45.4 ± 8.2) 歲, BMI (28.0 ± 4.3) kg/m2, 結石最大徑 (23.9 ± 1.9) mm; mPCNL 組: 男20 例, 女17 例, 年齡(49.2 ± 6.7) 歲, BMI (26.3 ± 7.2) kg/m2, 結石最大徑 (24.8± 1.5) mm。 三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
1.2 手術方法URL: 全身麻醉, 直視下置入輸尿管硬鏡(F9.8/F8.5), 導絲引導上行至結石下方, 置入鈥激光光纖碎石, 術畢置F6 雙J 管一條。 碩通鏡碎石術: 全身麻醉, 碩通鏡標準鏡 (F9.8) 裝配碩通鏡鏡鞘 (F11.5/F12.5), 直視下入膀胱, 導絲引導上行至結石下方, 鏡鞘連接負壓吸引瓶, 取出標準鏡, 更換碎石鏡, 置入鈥激光光纖碎石, 術畢置F6 雙J管一條。 mPCNL: 全身麻醉, 患側逆行插入F5 輸尿管導管,改俯臥位, B 超引導下穿刺腎中盞, 擴張至16F, 留置16F 剝皮鞘, 置入李遜鏡 (F9.8/F8.5) 碎石, 術畢置F6 雙J 管一條。
1.3 觀察指標觀察比較三組患者的手術時間、 出血量、 住院時間、 結石清除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 計量資料行t檢驗, 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時間、 出血量、 住院時間mPCNL 組的手術時間短于URL 組及碩通鏡組 (P<0.05); URL 組與碩通鏡組的手術時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 三組的出血量、 住院時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 見表1。
表1 三組的手術時間、 出血量、 住院時間比較 (±s)

表1 三組的手術時間、 出血量、 住院時間比較 (±s)
注: 與mPCNL 組比較, *P <0.05。
組別 n 手術時間 (min) 出血量 (mL) 住院時間 (d)mPCNL 組 37 40.5±13.6 25.8±7.2 4.0±0.7碩通鏡組 33 54.3±17.3* 24.8±8.5 3.5±1.3 URL 組 54 56.7±14.5* 27.9±5.1 3.8±1.2
2.2 結石清除率、 并發(fā)癥術后1 月復查CT、 KUB, mPCNL 組的結石清除率為100.00%, 高于URL 組的62.96%及碩通鏡組的75.76% (P<0.05); 碩通鏡組與URL 組的結石清除率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 三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三組均無死亡病例。 見表2。

表2 三組的結石清除率、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
輸尿管上段結石是常見多發(fā)病, 直徑<5 mm 時, 其自然排石率達98%, 而直徑>1 cm 時, 自然排石率較低[2]。 體外沖擊波碎石術 (ESWL) 被認為是直徑<2 cm 輸尿管上段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 但對于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 因其結石質(zhì)硬、 伴息肉增生, 療效差, 常需二次手術。 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手術方法很多, 常包括URL、 mPCNL 和碩通鏡碎石術。
URL 為經(jīng)自然腔道手術, 創(chuàng)傷小、 恢復快, 是輸尿管中下段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2]。 但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大、 靠近腎盂, 易上移至腎盂, 造成結石殘留, 常需ESWL 輔助治療,Chen 等[3]報道URL 后16%的患者需ESWL 輔助治療; 陸佳蓀等[4]報道結石逃逸為URL 清石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焦志靈等[5]報道輸尿管鏡碎石術后發(fā)熱發(fā)生率為11.1%。 因此, 術中需保持低灌注壓、 灌注量, 以減少術后感染。 碩通鏡有負壓吸引, 術中將碎石片與感染性物質(zhì)吸出, 理論上殘石、 術后感染等并發(fā)癥減少, 但有研究[6]表明, 碩通鏡與URL 的清石率、 感染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 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考慮其雖有負壓吸引, 但術中仍需控制灌注速度, 以降低術后感染及結石逃逸發(fā)生率。 隨著內(nèi)窺鏡和碎石設備的改進, PCNL 已取代開放手術用于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治療[7], 但由于存在出血等潛在手術并發(fā)癥, 被認為是一種高危手術。 然而, mPCNL 的出現(xiàn)明顯降低圍手術期出血風險[8]。 本研究結果顯示, 三組的出血量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mPCNL 過程中, 將剝皮鞘置于結石上方能有效防止結石進入腎盂, 提高結石清除率。 本研究中mPCNL 組結石清除率為100.00%, 高于URL 組及碩通鏡組。輸尿管鏡、 碩通鏡為經(jīng)輸尿管操作的手術, 當輸尿管狹窄、 扭曲時常導致手術失敗, 而mPCNL 不受其影響, 且還具有可同時處理同側腎結石等優(yōu)點。
綜上所述, 對于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 URL 與碩通鏡碎石術具有損傷小、 恢復快的特點, 但結石清除率低; mPCNL 具有損傷小、 手術時間短、 恢復快、 結石清除率高等優(yōu)點, 是治療復雜性輸尿管上段結石較為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