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錦, 羅思, 李巧弟
(東莞市橫瀝鎮醫院 婦產科, 廣東 東莞523460)
宮內妊娠組織殘留是指流產或分娩后部分妊娠組織物殘留于宮腔, 甚至發生宮壁粘連或植入子宮肌層。 宮內妊娠組織殘留在早期及中期流產中的發生率為2.3%~21.3%, 分娩后的發生率約為1%[1]。 宮內妊娠組織殘留容易導致異常子宮出血、感染、 宮腔粘連、 月經量減少、 閉經、 繼發不孕等問題[2-3]。目前的治療方案有期待治療、 藥物治療保守及手術治療, 其中手術治療治愈率高, 恢復快, 但傳統清宮術術后易發生組織清除不徹底、 子宮穿孔、 子宮內膜受損等并發癥。 而宮腔鏡是近年來常用于對宮內組織殘留的可靠檢查方式, 可直視下確定殘留組織位置、 大小, 同時進行診斷與治療, 直接清除殘留組織, 清除率高,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降低[4]。 本研究分析宮腔鏡診治宮內妊娠組織殘留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90例宮內妊娠組織殘留患者。 納入標準: ①采用B 超診斷, 確定宮內有妊娠組織殘留; ②藥物、 人工流產導致的陰道流血超過10 d; ③自然流產或引產后陰道持續流血超過10 d; ④妊娠分娩后陰道流血超過30 d; ⑤確診為胎盤滯留; ⑥愿意配合診斷與治療; ⑦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⑧患者同意且簽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對治療存在手術相關禁忌癥; ②急性盆腔感染; ③已參與其他相關研究; ④患有嚴重心、 肝、肺等臟器功能不全或障礙。 根據診治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 例。 對照組年齡21~37 歲, 平均年齡 (28.3 ± 1.3)歲; 孕次1~6 次; 產次1~3 次; 病程時間3~90 d, 平均病程 (45.5 ± 2.0) d。 觀察組年齡22~38 歲, 平均年齡 (28.1 ±1.5) 歲; 孕次1~7 次; 產次1~3 次; 病程時間3~89 d,平均病程 (45.1 ± 2.4) d。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治療前先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對患者進行心電圖、 血常規、 血生化、 感染四項等檢查, 檢查結果正常后進行手術。 術前患者口服米非司酮 (廣州朗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80), 50 mg/次, 2 次/d, 連續服用2 d; 陰道流血時間長的患者加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術前約12 h 進行200 μg 米索前列醇片 (上海新華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94136) 陰道給藥。 對照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 在超聲引導下行清宮術治療。 觀察組使用宮腔鏡診療。 宮腔鏡診療相關設備選用Olympus 公司宮腔檢查鏡、 治療鏡、 電切鏡及相關配套設備, 膨宮液選用5%葡萄糖, 具體手術措施如下:①患者全麻后取膀胱截石位, 無菌操作環境下, 常規鋪巾; ②先確定子宮位置, 使用宮頸擴張棒逐步擴張宮頸管, 設置膨宮壓力, 參數范圍在100~120 mm Hg; ③使用宮腔鏡檢查宮腔內情況, 確定妊娠殘留物附著部位與周圍組織關系后, 刮匙騷刮殘留物, 或負壓吸宮, 至感覺妊娠殘留物附著位置粗糙后再次將宮腔鏡置入宮腔探查宮腔, 確定妊娠殘留物清除干凈; ④對于靠宮角及子宮疤痕處等特殊部位的殘留物, 采用宮腔鏡異物鉗分次取出; ⑤若殘留物與宮壁粘連緊密, 行宮腔鏡下電切術, 使用電極尋找妊娠組織附著疏松部位, 進行鈍性剝離或刮除, 并以電切方式清除子宮壁粘連組織。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 術后陰道流血時間、 月經恢復時間等手術情況。 ②治療效果判定: 顯效: 術后未見妊娠組織殘留, 且無并發癥; 有效: 術后存在極少組織殘留, 無并發癥; 無效: 術后殘留妊娠組織, 且出現并發癥。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 100%。 ③統計兩組患者的宮頸裂傷、 出血、 感染、 穿孔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兩組的月經恢復時間和手術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 觀察組的術后陰道流血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情況比較 (±s)

表1 兩組的手術情況比較 (±s)
注: 與對照組比較, *P <0.05, #P >0.05。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后陰道流血時間(d) 月經恢復時間(d)觀察組 45 9.85±0.56# 3.39±1.22* 33.46±3.47#對照組 45 9.23±0.37 6.35±2.01 34.15±2.93
2.2 治療效果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22%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n (%)]
2.3 術后并發癥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2%,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3.33%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
宮內妊娠組織殘留通常發生于藥物流產、 手術流產、 自然流產、 經陰道或剖宮產分娩后, 發生原因有多種, 如施術者經驗技術能力不足、 術前檢查不到位、 吸宮不全、 藥物流產后部分組織殘留等[5]。 隨著藥物流產廣泛應用, 米非司酮和伍米索前列醇已成為終止妊娠常用藥物, 可減少對宮腔手術操作, 降低損傷程度和宮腔內感染率, 且患者痛苦小, 成功率高, 成為大部分終止妊娠女性的首要選擇, 尤其是未婚女性。 但藥物流產后宮腔仍有妊娠組織物殘留可能, 繼而引發出血時間長、 出血量多、 感染等并發癥[6-7]。 以往宮腔操作中主要采用B 超引導下清宮術, 能清除大部分子宮腔內殘留組織, 但在組織殘留極少時易發生誤診和漏診。 宮腔粘連或位于宮腔特殊位置時,再次清宮可能刮不凈殘留物, 同時受多次刮宮或刮宮過度影響, 會增加感染、 不孕、 月經不調、 閉經等問題, 患者恢復效果不理想。 因而宮腔鏡診治方式具有明顯優勢, 可通過掌握宮腔形態及宮內病變情況, 確定病變發生具體位置, 具有安全、微創特點, 已成為宮腔內病變診斷 “金標準”[8]。 通過宮腔鏡可靠的診斷, 可直接判斷宮腔內妊娠殘留物形態、 大小和位置, 并在直視下清除妊娠殘留物, 避免多次清宮帶來的痛苦。采用電切直接分離子宮腔粘連, 可一次操作完成, 防止再次進行相應手術, 利于縮短患者恢復時間, 減少近期及遠期并發癥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的手術時間、 月經恢復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 而觀察組術后陰道流血時間、 治療總有效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 表明與傳統清宮術相比, 宮腔鏡診療宮內妊娠組織殘留的手術時間短, 定位準確, 治療徹底, 利于患者恢復, 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提升。
綜上所述, 采用宮腔鏡診治妊娠組織殘留患者, 可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 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