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龐莎莎, 褚航, 閻麗*, 曾錦
(1 佛山華廈眼科醫院, 廣東 佛山528000; 2 廣東省醫療器械研究所, 廣東 廣州510500;3 廣東省人民醫院 眼科, 廣東 廣州510080)
全球的近視患病率在近40 年內激增, 特別是在接受過高等教育人群中, 近視率甚至超過80%。 近視問題已成為世界公共衛生難題[1]。 雙眼不平衡為雙眼同時視過程中的單眼間歇性抑制現象。 廣東省人民醫院眼視光課題組通過對正常視力志愿者 (雙眼裸眼視力0.8 以上且無眼疾) 雙眼不平衡情況的調查發現正常視力者中有很大比例表現出不同程度雙眼不平衡[2]。而雙眼不平衡在近視患者中的情況未見相關報道。 本研究抽選體檢人群中最佳矯正視力0.8 以上且無眼疾的正常視力者和近視者, 使用不同時間頻率的雙眼整合刺激模式對其雙眼不平衡情況進行測量, 探討人群中近視與雙眼不平衡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7 年11 月在廣東省人民醫院體檢科體檢的雙眼最佳矯正視力0.8 以上且無眼疾的志愿者161 例,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 通過非沉浸式虛擬現實平臺的視知覺量化刺激模式檢查其雙眼視功能, 收集其屈光狀態、 雙眼視功能情況。 納入標準: ①18~60 歲, 能進行良好溝通; ②最佳裸眼視力或最佳矯正視力≥0.8; ③正常視力組雙眼最佳裸眼視力≥0.8, 近視組雙眼矯正等效球鏡度數相差<1.00 DS[3]; ④無眼部手術史。 排除標準: ①顯性斜視; ②具有眼部器質性病變; ③無法理解和完成試驗。
1.2 檢查項目屈光檢查 (客觀驗光、 主觀驗光), 眼位檢查(角膜映光法)。 視功能檢查: ①檢查設備: 腦力影像生物刺激訓練系統 (廣東省醫療器械研究所研發, 許可證號: 粵械注準20142700073)。 ②檢查項目: 在動態立體視條件下檢查雙眼不平衡情況[4]。 ③檢查方式: 灰色背景 (44 cd/m2) 的輪廓字母分布圖, 刺激圖中心E 視標 (0.66° × 0.66°), 為一只眼觀看,另一只眼觀看E 視標外圍的圓圈 (0.8° × 0.8°), E 視標和圓圈按一定時間頻率抖動500 ms/cycle (高時間頻率) 或1 000 ms/cycle (低時間頻率)。 受檢者戴分視鏡, 圖形運動, 向測試者描述是否看到E 視標或者圓圈。 見圖1、 圖2。 S0: 雙眼平衡,雙眼同時視; S1: 雙眼不平衡, 單眼受刺激后, 有間歇性抑制的正常周期, 其過程為單眼抑制持續約2~3 秒后雙眼同時視2~3 秒, 然后先前受抑制的眼再被抑制2~3 秒, 即雙眼競爭現象[5]; S2: 雙眼嚴重不平衡, 單眼的持續抑制 (臨床抑制)。

圖1 左眼所見圖

圖2 右眼所見圖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行t 檢驗,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61 例志愿者基本情況如下: ①正常視力組55 例, 男26例, 女29 例; 年齡23~60 歲, 平均 (37.20 ± 8.28) 歲; 屈光度數-1.13~1.38 DS, 平均 (0.41 ± 0.63) DS, 中位數0.63 DS, 四分位距1.25 DS。 ②近視組106 例, 男56 例, 女50 例;年齡18~54 歲, 平均 (36.10 ± 8.13) 歲; 等效球鏡屈光度數-11.5~-0.50 DS, 平均 (-3.31 ± 2.38) DS, 中位 數-2.88 DS, 四分位距3.47 DS。 在低時間頻率刺激模式下, 近視組和正常視力組的雙眼不平衡狀態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P<0.05);在高時間頻率刺激模式下, 近視組和正常視力組的雙眼不平衡狀態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P<0.05)。 見表1。

表1 不同雙眼整合刺激模式下正常視力組與近視組雙眼不平衡情況比較 [n (%)]
近視進展機制有眾多學說, 如遺傳因素[6]、 調節學說[7]、離焦學說[8]、 形覺剝奪[9]及多因素共同作用等。 隨著視覺神經基礎科學的發展, 人們發現視和覺是相輔相成的, 因而對近視的研究也相應地延伸到了有 “覺查” 功能的大腦。
近年對雙眼不平衡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閱讀障礙患者中,認為其發生的區域在近外側膝狀體的子皮層[10]。 對雙眼嚴重不平衡 (雙眼間抑制) 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斜視和弱視患者中, 推測機理是傳輸運動信息的大細胞通路功能存在缺陷[11]。電生理學、 運動知覺和對比敏感度測試的研究[12-13]表明主要有兩條平行的信息傳導途徑將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 即小細胞通路 (P 通路) 和大細胞通路 (M 通路)。 小細胞通路主要承載細節和顏色信息, 大細胞通路在同一視野區域攜帶運動信息。 在不同時間頻率的雙眼整合刺激模式下, 近視組表現為更多的雙眼嚴重不平衡, 分析其機理可能在于傳輸運動信息的大細胞通路可能存在缺陷。 隨著檢測標的物運動頻率增加, 正常視力組和近視組中雙眼不平衡和雙眼嚴重不平衡人數均有所減少, 雙眼平衡人數有所增加, 表明近視人群需更高能量的運動頻率刺激才能感知, 而大細胞通路就是感知運動信息的神經通道, 提示近視人群大細胞通道傳輸可能與正常人群存在差異。
綜上所述, 在不同時間頻率的雙眼整合刺激模式下, 近視組表現為更多的雙眼嚴重不平衡, 其原理可能在于近視患者中傳輸運動信息的大細胞通路功能可能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