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
(信陽市中心醫院 神經外科, 河南 信陽464000)
高血壓腦出血屬于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 致殘率、 致死率較高, 且存活患者多遺留肢體、 語言障礙等癥狀, 對其危害極大[1]。 以往臨床多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該術式雖然可清除血腫組織, 但因創口較大, 出血量較多, 不利于患者預后[2]。 近年來, 微創技術不斷發展, 微創顱內血腫抽吸術作為一種新型微創術式, 不僅可減輕手術創傷性, 還可有效清除血腫組織, 減輕神經功能損傷程度[3]。 鑒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創顱內血腫抽吸術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血腫清除率及神經功能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110 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 例。觀察組男29 例, 女26 例; 年齡43~78 歲, 平均年齡 (53.28± 5.86) 歲; 出血位置: 腦葉內15 例, 腦室內13 例, 基底節27 例。 對照組男30 例, 女25 例; 年齡44~78 歲, 平均年齡(53.24 ± 5.81) 歲; 出血位置: 腦葉內14 例, 腦室內15 例,基底節26 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經CT、 MRI 等影像學檢查及血尿常規、 實驗室等檢查確診為高血壓腦出血; ②術前1 個月未行激素、 免疫制劑或抗感染等治療; ③無重要臟器器質性損傷。排除標準: ①腦動脈瘤破裂、 外傷性血腫、 血管畸形等導致腦出血; 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③合并惡性腫瘤; ④存在認知障礙或其他精神疾病。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開顱骨窗血腫清除術治療。 經CT 檢查,定位出血點, 予以全麻, 做好消毒、 鋪巾等術前準備, 患者取仰臥位, 頭顱偏向非手術側, 盡量避開皮層重要血管及功能區, 作一長約5~6 cm 直切口, 切開頭皮及帽狀腱膜后, 使用電鉆鉆孔并用銑刀形成約4 cm 直徑的骨窗, 切開硬腦膜行懸吊及固定后, 采用一次性腦穿刺針穿刺至血腫部位, 確認血腫位置及深度, 抽取部分血腫組織后, 將皮層切開經穿刺道分離直至血腫腔, 用生理鹽水充分清洗, 采用雙極電凝嚴密止血,確認止血徹底后置引流管 (術后3 d 左右拔除), 縫合硬膜后利用連接片將顱骨復位并固定, 縫合帽狀腱膜及頭皮, 術后進行健康指導、 鍛煉及其他康復治療。 觀察組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抽吸術, 術前準備與對照組相同, 利用CT 定位確定血腫中心并設置為手術靶點, 計算穿刺深度, 采用錐顱裝置將顱骨及硬腦膜錐開后, 置引流管至預定深度后拔出針芯, 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后, 小心抽取30%~40%的血腫量, 通暢后向引流管內注入5 U 尿激酶 (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 國藥準字H44020647) 與5 mL 生理鹽水混合溶液, 逐步循環清洗病灶, 操作完成后將引流管固定于頭皮上, 消毒包扎術區, 術后根據CT 復查結果,可再經引流管注入尿激酶促進血腫溶解引流。
1.4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的相關手術指標, 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 住院時間。 ②對比兩組的術后血腫清除率, 并于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采用神經功能缺損檢查量表 (NIHSS)評估兩組的神經功能, 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行χ2檢驗, 計量資料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相關手術指標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相關手術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相關手術指標比較 (±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 (mL) 手術時間 (h) 住院時間 (d)觀察組 55 52.67±6.87 1.69±0.43 14.56±2.51對照組 55 215.52±32.41 2.84±0.58 20.18±3.34 t 36.454 11.812 9.976 P 0.000 0.000 0.000
2.2 血腫清除率與神經功能觀察組血腫清除率為96.36%(53/55), 高于對照組的78.18% (43/5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185,P=0.004)。 治療前, 兩組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治療3 個月后, 觀察組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NIHSS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3 個月后 t P觀察組 55 37.27±4.12 12.43±2.03 40.109 0.000對照組 55 37.56±4.21 17.56±2.58 30.039 0.000 t 0.365 11.589 P 0.716 0.000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 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 長期高血壓狀態可誘發諸多并發癥, 其中腦出血是臨床最為嚴重、 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 近年來,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4]。 目前, 臨床常采用外科手術治療該病。 開顱骨窗血腫清除術是以往常用的術式, 雖然可快速清除腦內血腫, 但由于手術切口及骨窗較大,手術時間較長, 延長了腦組織暴露時間, 加之手術暴露面積較大, 易使腦神經、 腦血管發生應激反應, 損傷病灶周圍正常組織, 增加了神經功能障礙、 顱內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 同時可導致局部發生炎性反應, 損傷神經組織, 加重腦水腫, 患者術后可能發生腦血管痙攣、 再出血, 不利于術后康復[5]。 隨著微創理念及醫療技術的發展, 微創術式逐漸廣泛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中。 微創顱內血腫抽吸術是一種新型微創術式, 具有創傷較小、 并發癥較少、 操作簡單等優點, 可有效幫助患者清除腦內血腫, 保護神經功能[6]。 微創顱內血腫抽吸術術前通過CT 進行精準定位, 術中采用穿刺方式, 有效減少術中創傷與術中出血量, 減輕對血腫周圍正常組織造成的損傷, 不僅可及時解除血腫及壞死組織的壓迫, 還可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從而有效減輕血腫周圍腦組織水腫, 且手術時間短, 可避免腦組織長時間、 大面積暴露, 進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7]。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 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較短, 血腫清除率較高, 治療后的NIHSS 評分較低, 表明微創顱內血腫抽吸術可有效減少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術中出血量, 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 改善其神經功能, 提高血腫清除率, 有助于患者轉歸。
綜上所述, 微創顱內血腫抽吸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效果顯著, 可有效提升血腫清除率, 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