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洛陽471000)
癲癇是一種慢性神經內科疾病, 發病因素較為復雜, 多與遺傳、 腦部疾病、 全身或系統性疾病等因素有關, 患者常伴有全面強直-陣攣性發作、 肌肉突發快速短促的收縮、 失神、 智力短暫異常等癥狀, 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1]。 目前, 臨床上多采用拉莫三嗪、 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 取得了不錯的療效。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拉莫三嗪聯合左乙拉西坦對癲癇患者癥狀改善及不良反應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 年3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間收治的癲癇患者110 例,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 例。 對照組男25 例, 女30 例; 年齡18~69 歲, 平均年齡(43.58 ± 4.17) 歲; 體質量44~85 kg, 平均體質量 (64.63 ±5.16) kg; 病程1~7 年, 平均病程 (4.01 ± 1.74) 年。 觀察組男27 例, 女28 例; 年 齡20~69 歲, 平 均 年 齡 (44.50 ±4.23) 歲; 體質量45~85 kg, 平均體質量 (65.08 ± 5.14) kg;病程2~7 年, 平均病程 (4.53 ± 1.70) 年。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符合癲癇相關診斷標準[2]; 參與本研究前2 個月未服用過拉莫三嗪或左乙拉西坦; 心、 肝等臟器功能正常。 排除標準: 對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藥物過敏; 存在軀體疾病; 存在精神、 智力障礙、 顱內占位性病變; 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治療, 包括糾酸堿平衡及電解質紊亂、 保持呼吸通暢, 給予丙戊酸鈉 (湖南省湘中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3020873) 治療, 起始劑量為5~10 mg/kg,1 周后遞增直至控制病情為止, 當用量超過250 mg/d 時, 應分次服用, 最大劑量不超過30 mg·kg-1·d-1。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拉莫三嗪 (波蘭Glaxo SmithKline Pharmaceuticals S.A., 國藥準字H20180093) 治療, 初始劑量為25 mg/次, 1次/d, 連服2 周后調整為50 mg/次, 1 次/d, 連服2 周。 此后每隔1~2 周增加劑量, 最大增加量為50~100 mg, 直至達到最佳療效, 并維持劑量為100~200 mg/d, 1 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左乙拉西坦 (比利時UCB Pharma S.A., 國藥準字J20160085), 起始劑量為500 mg/次, 2 次/d, 根據臨床效果及耐受性, 可增加至1 500 mg/次, 2 次/d; 其中拉莫三嗪的用法用量同對照組。 兩組均治療3 個月。
1.4 評價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3 個月后的相關癥狀改善情況, 包括陣攣、 強直、 失神發作頻率。 ②比較兩組的不良反應 (嗜睡、 胃腸道反應、 頭暈、 皮疹) 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行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行χ2檢驗; 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癥狀改善情況治療前, 兩組的陣攣、 失神、 強直發作頻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 兩組的陣攣、失神、 強直發作頻率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的陣攣、 失神、強直發作頻率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s, 次/月)

表1 兩組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s, 次/月)
注: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時間 組別 n 陣攣發作頻率 失神發作頻率 強直發作頻率治療前 觀察組 55 5.35±1.72 4.59±1.12 6.13±1.02對照組 55 5.34±1.78 4.63±1.09 6.15±1.04 t 0.030 0.190 0.102 P 0.976 0.850 0.919治療后 觀察組 55 1.15±0.57* 1.46±0.83* 1.99±0.68*對照組 55 3.58±1.46* 3.14±1.37* 4.73±1.29*t 11.498 7.778 13.935 P 0.000 0.000 0.000
2.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n (%)]
癲癇是指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 致使大腦功能出現短暫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3]。 癲癇異常放電的起始部位及傳遞方式均存在一定的差異, 因而患者發作時的臨床表現也呈多樣性, 通常伴有發作性運動、 意識、 感覺障礙等, 危害極大[4]。因此, 探尋一種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改善患者相關癥狀及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目前, 臨床上治療癲癇患者通常給予丙戊酸鈉藥物干預。丙戊酸鈉對γ-氨基丁酸轉氨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進而可以有效阻斷Na+、 Ca2+進入細胞膜, 降低癲癇患者神經突觸異常放電的發生風險[5]。 拉莫三嗪是一種封閉電壓應用依從性的鈉離子高通道阻滯劑, 對電壓依賴性鈉離子通道具有阻斷性, 有效維持興奮性突觸前膜的穩定, 可以抑制病理性谷氨酸釋放, 對谷氨酸誘發的動作電位爆發也具有抑制性, 進而降低患者異常放電的發生風險[6-7]。 左乙拉西坦是一種吡咯烷酮衍生物, 其化學結構與現有的抗癲癇藥物無相關性, 可與中樞神經突觸囊泡蛋白2 (SV2) 結合, 而SV2 對分泌性囊泡釋放具有促進作用,進而可有效促進神經遞質的正常傳遞, 起到抗癲癇的作用[8]。左乙拉西坦對復雜部分性發作的點燃過程及狀態具有抑制作用, 且可以有效抑制海馬癲癇樣突發放電, 對正常神經元興奮性無影響, 能夠選擇性地抑制癲癇樣突發放電的超同步性及癲癇發作傳播[9]。 此外, 左乙拉西坦極易溶解且具有高度滲透性, 多次給藥時不會影響其清除速率, 且不受性別、 生理節奏差異等因素干擾, 經口服后可快速吸收。 當左乙拉西坦與拉莫三嗪聯合應用時, 可增強對癲癇樣突發放電的抑制效果, 進而提高抗癲癇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的陣攣、失神、 強直發作頻率低于對照組, 不良反應發生率亦低于對照組, 表明拉莫三嗪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療效更佳。
綜上所述, 拉莫三嗪聯合左乙拉西坦治療癲癇患者效果顯著, 可有效改善相關臨床癥狀, 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