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闖, 劉華龍, 張廣東
(周口市專科病醫院, 河南 周口466000)
感染性喉炎是一種發生在咽喉處黏膜的彌漫性炎癥, 多發于幼兒時期, 通常由細菌或病毒感染所致[1]。 感染性喉炎臨床多表現為犬吠樣咳嗽、 喉鳴、 聲音嘶啞、 呼吸困難等, 發病急、 病情進展快, 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2]。 相關研究[3]表明, 感染性喉炎與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及變態反應有關, 臨床多采用激素類藥物治療, 可直接改善患兒的癥狀。 地塞米松作為治療急性炎癥的主要藥物, 效果明顯, 但長期服用易發生痤瘡、 骨質疏松、 下肢浮腫等不良反應, 臨床多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鑒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感染性喉炎患兒86 例, 旨在探討地塞米松結合布地奈德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我院收治的86例感染性喉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 例。 對照組男20 例, 女23 例; 年齡6 個月~6 歲, 平均年齡 (3.05 ± 1.21) 歲; 病程4 h~3 d, 平均病程 (12.26 ±3.57) h。 觀察組男25 例, 女18 例; 年齡6 個月~5 歲, 平均年齡 (2.58 ± 1.06) 歲; 病程3 h~3 d, 平均病程 (12.28 ±3.12) h。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符合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中感染性喉炎的診斷標準, 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 患兒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合并先天性喉部疾病; 合并全身性疾病; 近期服用過腎上腺皮質激素。
1.3 方法兩組患兒均給予抗感染、 吸氧、 止咳、 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及酸解平衡等常規治療。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 對照組采用布地奈德 (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0987)1 mg 溶解于2 mL 0.9%生理鹽水中霧化吸入治療, 2 次/d, 連續治療5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地塞米松 (江蘇朗歐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2026441) 靜脈滴注, 1 mg/次, 1次/d, 連續治療5 d。
1.4 評價指標①治療5 d 后評估兩組的臨床療效。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 患兒聲嘶、 咳嗽、 喉鳴、 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消失, 體溫恢復正常, 可正常進食; 有效: 患兒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 體溫逐漸恢復正常, 可緩慢進食; 無效: 上述癥狀均無改善甚至加重。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 100%。 ②治療前、 治療5 d 后, 采集兩組患兒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 低速離心取血清, 置于-20 ℃冰箱內備測, 采用ELISA 法檢測血清白細胞介素-4 (IL-4)、 干擾素γ (IFN-γ)和免疫球蛋白E (IgE) 水平。 ③觀察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如血壓升高、 面部潮紅等。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行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2%,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7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n (%)]
2.2 血清炎性因子及IgE治療前, 兩組的血清IL-4、 IFN-γ、IgE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 兩組的血清IL-4、 IFN-γ、 IgE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且觀察組的血清IL-4、 IFN-γ、 IgE 水平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血清炎性因子及IgE 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患兒的血清炎性因子及IgE 水平比較 (±s)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時間 組別 n IL-4 (ng/L) IFN-γ (ng/L) IgE (μg/L)治療前 觀察組 43 22.03±4.24 70.99±8.24 121.23±12.49對照組 43 21.97±4.68 70.46±7.97 120.97±12.23 t 0.062 0.303 0.098 P 0.951 0.763 0.923治療后 觀察組 43 8.03±1.22* 42.23±7.68* 45.26±5.13*對照組 43 17.99±1.37* 65.99±10.24* 78.97±10.49*t 35.603 12.172 18.930 P 0.000 0.000 0.000
2.3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 對照組出現血壓升高2 例、 面部潮紅2 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0%; 觀察組出現血壓升高1 例、面部潮紅1 例,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5%。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χ2=0.717,P=0.397)。
急性感染性喉炎在嬰幼兒中較為高發, 由于小兒的喉部排痰能力弱, 其軟骨未發育成熟, 喉腔狹窄, 喉部易聚積分泌物, 易使喉部引發炎癥, 可進一步導致充血和血腫, 形成喉梗阻[5]。 對于有喉梗阻的患兒應重視其喉部的通氣, 最有效的方式是外科手術, 但會給患兒帶來較大的創傷。 輕度喉梗阻患兒也可采用激素和霧化方式進行治療[6]。 地塞米松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腎上腺皮質激素, 可與糖皮質激素結合, 有效殺菌、 消炎, 減少喉部分泌物, 消除喉部炎癥和水腫, 從而達到通氣的目的[7-8]。 布地奈德屬于糖皮質激素, 具有抗炎癥及抗變態雙重作用, 可抑制炎性因子釋放, 減輕免疫反應與毛細血管水腫, 降低氣道阻力, 改善氣道功能等[9]。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2%,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9.77% (P<0.05); 觀察組治療后的IL-4、 IFN-γ、 IgE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 組 (P<0.05);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4.65%vs.9.30%)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表明地塞米松結合布地奈德治療感染性喉炎患兒效果確切, 可有效減輕炎性反應, 且安全性較高。 分析其原因在于, 霧化吸入布地奈德通過快速氣流經過毛細血管, 在管口產生負壓, 藥物直接到達病灶, 從而消除炎癥、 水腫等臨床癥狀, 改善喉部通氣功能, 緩解喉梗阻; 地塞米松則通過抑制溶酶體酶釋放, 阻止白細胞、巨噬細胞聚集以及炎癥化學中介物合成, 達到減輕炎性反應的目的, 進而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地塞米松結合布地奈德治療感染性喉炎患兒效果確切, 可有效降低患兒血清炎性因子及IgE 水平, 且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