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兵, 陳蘭濤, 鄭志剛, 段寶民
(開封市中心醫院 急診醫學科, 河南 開封475000)
呼吸心跳驟停是一種危險的癥狀, 其病因較為復雜, 如心力衰竭、 休克、 中毒、 溺水等, 死亡率高達80%~90%, 而其救治主要依賴于心肺復蘇。 院前急救對呼吸心跳驟停的救治成功率影響較大, 越早進行有效的心肺復蘇就越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1]。 在呼吸心跳驟停患者急診心肺復蘇中, 多采取氣管插管或球囊輔助呼吸模式, 但兩者的具體效果尚有待分析。 為此, 本研究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實施院前急救的100 例呼吸心跳驟停患者, 對比分析氣管插管或球囊輔助呼吸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實施院前急救的100 例呼吸心跳驟停患者, 根據人工通氣方式分為氣管插管組 (48 例) 和球囊組 (52 例)。 兩組患者均符合 《急診內科學》 關于呼吸心跳驟停診斷標準[2]。 球囊組男33 例, 女19例; 年齡22~70 歲, 平均 (46.85 ± 23.01) 歲; 驟停病因:急性冠脈綜合征17 例, 外傷15 例, 晚期腫瘤8 例, 急性中毒6 例, 溺水3 例, 其他3 例。 氣管插管組男30 例, 女18 例;年齡22~71 歲, 平均 (47.08 ± 23.48) 歲; 驟停病因: 急性冠脈綜合征16 例, 外傷14 例, 晚期腫瘤7 例, 急性中毒5例, 溺水3 例, 其他3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首發的呼吸心跳驟停; 院前急救人工通氣; 成年人; 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參與本研究,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衰竭; 神經系統疾病; 使用呼吸抑制藥物; 呼吸系統、 循環系統、 口咽部等畸形。
1.3 方法氣管插管組實施氣管插管人工輔助通氣: 嚴格按照《2010 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3]要求實施胸外心臟按壓按壓頻率≥100 次/min, 按壓深度5~6 mm; 心臟按壓的同時, 清理患者呼吸道, 進行氣管插管操作, 期間中斷心臟按壓時間不能超過10 s; 插管后, 中斷按壓50 s 左右, 觀察插管是否正確置入; 同時立即建立靜脈通路, 輸注腎上腺素 (1 mg/3 min), 室顫及無脈性室速, 立即除顫; 氣管插管成功后, 繼續實施胸外心臟按壓, 直至自主循環恢復。 球囊組采用球囊人工通氣: 胸外心臟按壓同氣管插管組, 清理患者呼吸道, 立即行氣囊-面罩通氣, 呼吸頻率18~20 次/min; 建立靜脈通路、 除顫等操作同氣管插管組; 氣囊-面罩通氣后, 繼續實施胸外心臟按壓, 直至自主循環恢復。
1.4 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建立人工通氣時間,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和復蘇5 min 后的血氧飽和度和平均動脈壓, 并統計兩組的復蘇成功率、 住院期間死亡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建立人工通氣時間、 平均動脈壓和血氧飽和度球囊組建立人工通氣時間顯著短于氣管插管組 (P<0.05); 復蘇5 min后, 兩組的平均動脈壓、 血氧飽和度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建立人工通氣時間、 平均動脈壓和血氧飽和度比較(±s)

表1 兩組的建立人工通氣時間、 平均動脈壓和血氧飽和度比較(±s)
組別 n 建立人工通氣時間 (s)平均動脈壓 (mmHg)血氧飽和度 (%)治療前 復蘇5min 后 治療前 復蘇5min 后球囊組 52 10.06±2.65 25.06±4.68 48.74±9.68 69.65±13.68 86.63±10.68氣管插管組 48 57.06±8.25 26.03±5.57 46.58±10.58 68.59±14.23 84.69±9.58 t 38.975 0.945 1.066 0.380 0.953 P 0.000 0.347 0.289 0.705 0.343
2.2 復蘇成功率及住院期間死亡率兩組的復蘇成功率、 住院期間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復蘇成功率及住院期間死亡率比較 [n (%)]
呼吸心跳驟停的救治成功率較低, 而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是提高患者生還率的最可靠方法。 呼吸心跳驟停院前急救中,需立即實施心肺復蘇, 其中多需要進行人工輔助呼吸, 打開氣道建立人工通氣, 從而促進自然循環恢復, 必要時還需建立人工循環。 然而, 人工輔助呼吸方式多種多樣, 目前以氣管插管和球囊人工通氣為主, 有必要對兩種方式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 從而進一步提升救治效果。
緊急氣管插管是急診中最為常用的人工氣道創建方法, 其通氣效果也較為可靠, 在呼吸心跳驟停救治中成功率較高, 臨床療效也得到了廣泛認可[4]。 但氣管插管是一項侵入性操作,操作者在進行心臟按壓的同時實施氣管插管, 對配合度要求較高, 因而在呼吸心跳驟停院前急救中實施難度較大, 快速實施氣管插管更是困難, 故需要探索一種更為簡單、 快捷、 方便的人工通氣方法[5-7]。 氣囊-面罩通氣是一種間歇性氣道正壓通氣模式, 可克服肺、 胸彈性阻力完成人工輔助呼吸, 在心肺復蘇中應用較多。 相關研究[8-10]表明, 氣囊-面罩通氣操作簡單,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后可立即實施, 能夠快速建立人工通氣, 在院前急救中應用更為簡單快捷。 本研究結果顯示, 球囊組建立人工通氣時間為 (10.06 ± 2.65) s, 顯著短于氣管插管組的 (57.06 ± 8.25) s,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表明氣囊-面罩通氣建立的速度較快, 有利于盡快完成肺通氣。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 復蘇5 min 后, 兩組患者的平均動脈壓、 血氧飽和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球囊組的復蘇成功率、 住院期間死亡率分別為21.15%、 3.85%, 與氣管插管組的20.83%、 4.1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表明球囊人工通氣效果與氣管插管比較無明顯差異, 且患者預后基本一致, 提示球囊人工通氣簡單、 快捷、 效果可靠。
綜上所述, 呼吸心跳驟停院前急救中, 球囊與氣管插管兩者的輔助呼吸效果相似, 但前者操作更為迅速、 簡便, 可根據患者情況優先選擇球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