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河南省信陽市中心醫院 心血管內一科, 河南 信陽464000)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 心絞痛是其最常見并發癥, 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致使血流量不足以滿足心肌代謝需求, 導致心肌細胞急劇缺血、 缺氧引發的臨床綜合征[1]。 冠心病治療不當會引發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對患者生命安全威脅極大。 因此, 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有效護理意義重大[2]。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是一種預防型的風險管理方法,通過提前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 進而提高護理質量[3]。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600 例, 旨在探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600 例, 依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0 例。 對照組中, 男180 例, 女120 例; 年齡35~72歲, 平均年齡 (55.45 ± 5.79) 歲; 病程6 個月~10 年, 平均病程 (3.62 ± 1.58) 年; 心絞痛分級: Ⅰ級140 例, Ⅱ級145例, Ⅲ級15 例。 觀察組中, 男205 例, 女95 例; 年齡36~75 歲, 平均年齡 (56.10 ± 5.62) 歲; 病程6 個月~10 年, 平均病程 (3.68 ± 1.52) 年; 心絞痛分級: Ⅰ級155 例, Ⅱ級120 例, Ⅲ級25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內科學》[4]中冠心病相關診斷標準, 且經超聲心動圖等檢查確診為冠心病心絞痛; ②臨床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 ③肝腎功能正常。 排除標準: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②合并腫瘤、 免疫系統疾病; ③先天性心臟病; ④器官功能衰竭; ⑤溝通障礙或拒絕配合。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患者入院后, 積極與患者交流, 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解說疾病的病因、 表現、 治療等, 并密切監護患者各項指標。 觀察組采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進行護理, 內容如下: ①成立護理小組。 由護士長選取若干名資歷較高的護理人員 (要求臨床心血管內科護理經驗豐富, 大專以上學歷, 熟練掌握心血管疾病相關知識) 組成護理小組。 ②統一培訓。 對組內成員進行關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 冠心病心絞痛等相關知識專業化、 針對性培訓。 ③對既往心血管疾病治療及護理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和風險事項進行總結, 如心絞痛疼痛加劇、 反復發作、 睡眠質量差、 預后不良, 可能是因為飲食不規律, 食用辛辣、 油膩食物、 缺乏鍛煉以及未遵循醫囑等, 應用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飲食、 用藥、 睡眠、 活動等方面潛在的風險進行分析, 并探討失效原因。 ④針對上一步驟中分析的失效原因在具體護理工作中進行相應改進, 如飲食辛辣、 油膩可升高血脂水平, 加重心絞痛,應制定清淡飲食計劃, 保障營養需求; 睡眠質量差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繁, 應在睡前用熱水泡腳, 聽舒緩音樂等; 缺少活動者心功能恢復慢, 影響預后, 護理人員應在患者身體情況允許下, 指導其進行有規律的鍛煉; 未按照醫囑用藥患者病情無法得到良好控制, 加重病情, 護理人員應強調醫囑的重要性, 倡導按醫囑用藥等。
1.4 評價指標①記錄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及住院時間。②于護理前及護理15 d 后, 參照西雅圖心絞痛調查量表(SAQ)[5]評定兩組患者的機體狀態、 生活質量, 該量表共19個問題, 包括心絞痛穩定情況、 心絞痛發作情況、 疾病認知、軀體活動、 滿意度五個維度, 分值越高表示機體狀態、 生活質量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比較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表示統計學意義。
2.1 心絞痛發作次數及住院時間觀察組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少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及住院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絞痛發作次數及住院時間比較 (±s)
組別 n 心絞痛發作次數 (次)住院時間 (d)觀察組 300 10.24±2.13 7.85±1.80對照組 300 20.45±3.68 11.55±2.13 t 41.591 22.981 P 0.000 0.000
2.2 SAQ 評分護理前, 兩組的SAQ 各維度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護理后, 兩組的SAQ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護理前, 且觀察組的SAQ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Q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Q 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該組護理前比較, aP <0.05; 與同期對照組比較, bP <0.05, cP >0.05。
維度 觀察組 (n=300)對照組 (n=300)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心絞痛穩定情況 11.30±0.99c 18.68±1.25ab 11.27±0.97 15.49±1.10a心絞痛發作情況 12.61±0.80c 18.58±1.25ab 12.58±0.85 15.15±1.20a疾病認知 10.20±0.68c 18.55±1.18ab 10.22±0.60 15.50±1.08a軀體活動 10.34±0.50c 18.67±1.30ab 10.35±0.54 15.34±1.12a滿意度 12.52±0.75c 18.52±1.24ab 12.50±0.77 15.32±1.18a總分 56.97±1.24c 93.00±2.25ab 56.92±1.36 76.80±2.16a
心絞痛是冠心病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 臨床常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 (PCI) 治療, 加以硝酸酯類制劑緩解疼痛, 但是長期療效往往不甚理想。 因此, 在治療同時輔以必要的護理干預對改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是通過提前對護理工作進行預測, 評價分析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和失效環節, 并制定相關處理措施, 優化護理流程, 以達到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的一種管理模式[6]。 李攀攀等[7]的研究表明,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護理模式可減少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發作次數, 改善中醫癥狀積分和SAQ 總分, 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 觀察組的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 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P<0.05); 護理后, 觀察組SAQ 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提示冠心病心絞痛患者通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進行護理, 可顯著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 縮短住院時間,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機體狀態。 究其原因在于: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選擇若干名臨床心血管疾病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 組員們對評價護理質量和組織管理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便于共同評估護理過程中的風險、 質量等; 培訓護理人員可使護理人員對疾病、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有更深入的了解,保證護理質量; 總結經驗方面, 給予飲食、 用藥、 活動、 睡眠等方面護理, 以緩解心絞痛, 控制病情, 同時定期總結護理工作, 并對不足之處進行相應的改進, 可明顯提高護理質量, 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 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護理中應用價值較高, 可顯著控制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 縮短住院時間, 改善患者的機體狀態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