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紅, 余純斌, 曾伶聰, 黃天文
(東莞市茶山醫院 手外科, 廣東 東莞523380)
大面積刮傷、 燙傷等手部外傷多是采取皮瓣修復方式進行治療。 而進行修復時, 多應用自體組織 (如腹部帶蒂皮瓣) 進行手部損傷部位的修復[1]。 完成皮瓣修復后, 患者患側一般需維持3 周不能活動, 同時還需做好修復部位的相關護理干預工作[2]。 常規對手外傷皮瓣修復后的康復期護理缺乏針對性及合理性, 導致患者在康復期常常出現并發癥, 影響其康復, 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3]。 基于此, 本研究對手外傷皮瓣修復后康復期患者構建并實施生活質量干預方案, 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 年7 月至2018 年12 月行手外傷皮瓣修復的45 例患者作為干預組,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8年6 月行手外傷皮瓣修復的43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確診具有良好手術指征[4]; ②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及良好的認知功能; ③手術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損傷; ②有肩關節功能障礙及肩周炎病史; ③手術治療禁忌癥。 干預組男27 例, 女18 例; 年齡24~47 歲, 平均年齡 (34.5 ± 1.5) 歲。 對照組男25 例, 女18例; 年齡22~48 歲, 平均年齡 (34.9 ± 1.3) 歲。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兩組患者的手術均由同一組具備豐富手術經驗的醫護團隊實施, 在術后護理中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期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①主動訓練。 責任護士指導患者進行手部主動訓練的方法, 之后讓患者自行進行訓練。 ②被動訓練。 康復理療師依據患者的經濟狀況、 主訴需求提供有償的被動訓練, 此外康復理療師還可口述教給家屬被動訓練的干預方法, 之后由家屬負責指導患者進行被動訓練。 ③疼痛干預。 依據患者主訴疼痛情況由護士遵醫囑為患者使用鎮痛藥物。 干預組則在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 構建手外傷皮瓣修復后康復期的生活質量干預方案, 具體干預策略如下: (A) 組建干預小組。 組建生活質量干預小組, 由手外科資深醫生、 專科護理人員、 康復專家對小組中的護士進行培訓, 培訓內容包括手外傷皮瓣修復后的康復治療、 疼痛護理、 康復護理、 手部功能康復辦法等, 在培訓經考核通過后方可實施干預組的護理內容[5]。 (B)干預策略。 ①修復后密切觀察皮瓣遠端血運, 主要與臨近皮膚對照來判斷血運正常與否, 注意觀察局部腫脹并做好處理。 ②皮瓣斷蒂后需要及時更換外層敷料, 同時維持患側上肢功能位, 將患者抬高到略高于心臟平面, 促進血液循環及靜脈血液回流。 ③術后患者可能出現修復部位疼痛, 對此可指導患者深呼吸或轉移注意力以緩解疼痛, 疼痛劇烈者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 ④加強功能訓練的指導, 完善訓練頻率及方法。 術后肩關節訓練方法: 將患肢置于床沿, 護理人員站于患側, 一手握住患者肩部, 一手握住肘部, 先將患肢外展90°, 再將患肢朝頭部屈起, 沿頭側緩慢朝床面進行按壓, 直到上肢貼近床面, 緩慢上舉患肢180°, 用肘部緊貼胸壁進行肩關節內收, 讓患肢手掌觸及對側肩部, 反復進行上舉、 內收、 外旋等動作以充分活動肩關節。 (C) 監督管理。 為確保干預方案有效執行, 在患者出院指導涵蓋干預方案各模塊健康教育基礎上, 交代清楚怎樣保持床面清潔, 并定期進行門診隨訪及電話溝通, 門診指導由主治醫生牽頭建立微信群, 了解患者的康復動態, 若微信無法解答患者疑慮, 可與患者預約時間提供當面的指導, 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兩組均干預3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于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 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 疼痛程度以數字0~10 表示, 0 分代表無疼痛, 10 分代表最劇烈的疼痛。 ②采用Carroll評分評價患者的手部功能, 總分99 分, 分值越高表明手功能越佳。 ③采用SF-36 量表評價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 量表包括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精神健康及社會功能四個維度,每個維度滿分100 分, 分值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VAS 評分、 Carroll 評分干預3 個月后, 干預組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Carroll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VAS 評分、 Carroll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的VAS 評分、 Carroll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VAS 評分 Carroll 評分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后干預組 45 4.56±0.71 1.62±0.32 75.21±6.65 86.69±8.41對照組 43 4.48±0.68 2.25±0.36 75.15±6.45 82.03±8.05 t 0.539 8.686 0.043 2.653 P 0.591 0.000 0.966 0.010
2.2 SF-36 評分干預3 個月后, 干預組的SF-36 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SF-36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SF-36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精神健康 社會功能干預組 45 84.56±7.51 85.02±7.42 85.56±7.46 86.63±7.56對照組 43 80.12±7.16 81.56±7.23 81.66±7.21 82.03±7.19 t 2.836 2.214 2.492 2.922 P 0.006 0.030 0.015 0.004
手外傷皮瓣修復是常見的術式, 該術式一般需要經歷很長的康復期, 在康復期患者容易受諸多因素的影響, 發生感染、疼痛及肌肉萎縮等情況, 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6]。 因此, 做好患者康復期的護理干預工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針對手外傷皮瓣修復的干預, 結合患者康復期的特點并以此構建生活質量干預方案, 可通過多學科團隊的共同參與, 對患者實施疼痛干預、 康復干預、 手功能干預等, 能夠促進患者手功能的康復, 使患者長時間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 同時, 干預方案的構建及實施還體現了康復干預的系統性, 在干預過程重視細節方面的內容, 可有效避免潛在損傷情況的發生, 并通過實施合理訓練方案, 最大程度地幫助患者恢復手部正常的運動功能[7-8]。 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3 個月后, 干預組的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Carroll 評分及SF-36 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P<0.05), 提示構建及實施康復期生活質量干預方案有助于促進手外傷皮瓣修復患者的康復, 提高舒適度, 對患者回歸社會生活有重要幫助, 與相關研究[9-10]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對手外傷皮瓣修復患者構建并實施康復期生活質量干預方案, 可取得滿意的干預效果, 顯著緩解患者的疼痛, 改善其手功能, 提高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