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NICU, 河南 商丘476000)
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呼吸困難性疾病, 臨床中新生兒較為常見, 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 發紺、 呻吟等癥狀, 嚴重時會出現呼吸衰竭, 可導致患兒死亡[1]。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于患兒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所造成的, 多發生于早產兒[2]。 治療時多采用表面活性物質替代、 機械通氣的方式, 并在治療基礎上進行護理干預, 有效監測患兒的體溫、心率、 呼吸、 血氣等指標, 以此改善患兒的呼吸質量[3]。 因此, 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而言, 采取專職護理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專職護理對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呼吸功能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選擇2017 年2 月至2018 年2 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90 例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兩組各45 例。 觀察組男25 例, 女20 例; 胎齡29~38 周, 平均胎齡 (33.51 ± 2.31) 周。 對照組男24 例, 女21 例; 胎齡30~39 周, 平均胎齡 (34.54 ± 2.46) 周。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4]中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標準; ②具有典型的癥狀和體征; ③患兒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 腎功能障礙; ②有肺出血、 先天性呼吸道畸形等其他疾病; ③有機械通氣禁忌癥。
1.3 方法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治療, 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 面罩正壓通氣氧療、 利尿劑等。 對照組采取基礎護理措施, 進行定期翻身、 吸痰、 叩背等護理, 做好口腔護理工作。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專職護理, 具體措施為: ①成立專職護理小組, 護士長直接領導, 副護士長為小組組長, 副組長則由3 名專科主管護師組成, 由小組組長組織成員進行討論、 分析, 并制定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護理策略以及異常情況與危急情況的預防應對措施。 ②對小組成員進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護理培訓, 學習呼吸機的使用方法、 呼吸道管理、 呼吸行為訓練等, 組織專職護理小組每月學習一次, 包括書面知識與口頭教育, 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 對專職護理小組成員進行技術操作演示和理論知識講解。 ③根據患兒自身具體情況, 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 與患兒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對待患兒家屬要有親和力, 緩解家屬內心的焦慮, 增加患兒家屬與醫護人員的信任感。
1.4 評價指標于干預前后取兩組患兒5 mL 橈動脈血液, 采用血氣分析儀檢測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 (PaCO2)、 動脈血氧分壓(PaO2)、 PaO2/FiO2水平; 記錄兩組患兒的機械通氣時間、 住院時間以及護理期間的并發癥 (感染、 腹脹腹痛、 腦室內出血等) 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呼吸功能指標干預后, 兩組的PaO2/FiO2、 PaO2水平高于干預前, PaCO2水平低于干預前; 觀察組的PaO2/FiO2、 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 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標比較 (±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 *P <0.05。
時間 組別 n PaO2 (mmHg) PaCO2 (mmHg)PaO2/FiO2干預前 觀察組 45 44.28±3.14 64.55±10.31 71.74±23.35對照組 45 43.12±2.69 61.12±10.03 72.43±23.63 t 1.882 1.600 0.139 P 0.063 0.113 0.890干預后 觀察組 45 81.26±3.52* 31.15±8.05* 284.68±98.03*對照組 45 74.26±2.47* 39.66±7.69* 235.04±96.33*t 10.920 5.128 2.423 P 0.000 0.000 0.017
2.2 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干預后, 觀察組的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s)

表2 兩組的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s)
組別 n 機械通氣時間 (h)住院時間 (d)觀察組 45 94.31±3.49 15.37±1.32對照組 45 159.40±6.28 22.43±3.21 t 60.774 13.645 P 0.000 0.000
2.3 并發癥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 呼吸衰竭,通過吸氧通氣治療可改善患兒的呼吸功能[5]。 正壓氧療能夠使患兒的自主呼吸在整個呼吸周期中接受高于大氣壓的氣體, 有效防止呼氣時肺泡發生萎縮, 可減少肺內分流, 改善氧合。 由于重癥患兒多需要長期臥床且恢復期時間長, 病情復雜多變,因此臨床給予患兒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干預后的PaO2/FiO2、 PaO2水平較高, PaCO2水平較低, 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較短, 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P<0.05), 表明對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采用專職護理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縮短住院時間及機械通氣時間, 有效改善患兒的呼吸功能, 安全可靠。分析原因在于, 專職護理是應用于危重疾病的一種護理模式,對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 生存率及預后具有明顯的作用, 近年來廣泛應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心臟復蘇后患兒的恢復治療中[6]。 專職護理人員應時刻保證患兒呼吸道不被堵塞, 若患兒出現咳嗽、 呼吸窘迫等不良癥狀時, 改變患兒體位, 并在合適時間行吸氧處理[7]。 護理人員應對患兒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 觀察患兒是否出現紫紺等情況, 確認患兒的呼吸節奏與呼吸機是否同步。 專職護理小組在護理過程中應根據患兒的需求及時更改護理流程, 與患兒家屬進行有效溝通[8]。 采用正確、 合理的護理方式能夠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縮短患兒機械通氣時間, 并提升患兒的護理質量。 在護理過程中, 應密切關注患兒的病情變化, 包括呼吸、 血壓、 心率、 吸氧、 血氧飽和度等情況。
綜上所述, 對重癥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采用專職護理, 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 有效改善患兒的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