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博文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卒中單元, 河南 商丘476000)
腦梗死是由于缺血、 缺氧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軟化, 多發于中老年群體[1]。 而急性腦梗死起病急、 進展迅速, 是一種致殘、 致死率較高的疾病, 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可能會遺留終生殘疾或死亡[2]。 目前, 溶栓治療是臨床常用的急救方法, 但溶栓治療的時機尤為關鍵, 通常溶栓的時間窗是發病后3 h, 最遲不能超過4.5 h[3]。 而傳統急救護理多從院內接診開始溶栓治療, 延長了溶栓等待時間, 對于急性腦梗死患者具有不利的影響。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院前院內一體化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 年2 月至2019 年4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 依據干預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5 例。 對照組男28 例, 女17 例; 年齡45~74 歲, 平均年齡 (59.50 ± 3.24) 歲; 發病時間1~2 h,平均 (1.53 ± 0.12) h。 觀察組男27 例, 女18 例; 年齡44~75 歲, 平均年齡 (59.68 ± 3.26) 歲; 發病時間1~3 h, 平均(1.60 ± 0.21) h。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首次腦梗死; ②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 ③經CT、 經顱多普勒超聲等檢查確診。 排除標準: ①合并高危死亡因素; ②凝血功能障礙; ③先天性心臟病; ④有溶栓相關禁忌癥; ⑤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
1.3 方法對照組及時予以患者降壓、 抗血小板聚集、 緩解腦水腫、 降低顱內壓等對癥治療, 并實施常規急救護理, 包括嚴密監測生命體征、 吸氧、 建立靜脈通道、 心電監護及開展相應檢查等。 觀察組實施院前院內一體化護理, 具體操作包括:(A) 院前護理: ①在接收到急救信號后立即趕往現場, 并通過電話溝通了解患者所處的狀態, 指導現場人員松解患者衣褲等初步急救。 ②抵達現場后, 根據患者表現癥狀及體格檢查初步判斷病情程度, 及時清理口腔, 進行心肺復蘇, 并給予低流量鼻導管進行吸氧, 同時建立兩條靜脈通道, 實現多渠道補液。③持續心電監測, 嚴密觀察血壓、 呼吸、 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變化, 并將監護顯示情況通過急救車無線通設備向院內急診室報告。 ④向患者家屬大致講解急性腦梗死相關醫學知識, 并告知護理注意事項, 且由急救護理人員全面追蹤記錄腦梗死的發病時間、 急救車接診與到診時間以及溶栓時間, 操作過程應準確快速, 避免因轉運不當耽誤急救時間。 (B) 院內開通綠色通道: ①院內啟動腦梗死應急流程, 做好溶栓前降壓及溶栓藥物準備。 ②患者到院后隨即開通綠色通道, 院外護理人員告知患者病情情況, 并與院內護理人員做好相應交接工作, 協助患者做好相應醫學檢查, 將相關血標本送往化驗室。 ③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安撫, 緩解家屬焦慮、 不安等不良情緒, 并配合醫師了解溶栓禁忌癥, 再次告知治療過程可能發生的風險, 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 由醫師進行溶栓治療。 (C)溶栓護理: 在開啟應急干預后, 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如有不良情況及時告知醫師進行處理, 后續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神經功能訓練。 兩組患者均連續干預2 周。
1.4 評價指標記錄并比較兩組的溶栓等待時間、 搶救成功率。采用歐洲卒中評分量表 (ESS)[4]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 評分范圍0~100 分, 其中包括凝視、 語言、 視野、 理解力、 意識水平等, 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恢復效果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溶栓等待時間觀察組的溶栓等待時間短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溶栓等待時間比較 (±s, min)

表1 兩組患者的溶栓等待時間比較 (±s, min)
組別 n 溶栓等待時間 t P觀察組 45 57.53±6.50 18.945 0.000對照組 45 86.27±7.83
2.2 ESS 評分干預后, 兩組的ESS 評分高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的ESS 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ESS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ESS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45 52.31±10.16 83.12±11.25 13.634 0.000對照組 45 51.76±9.72 72.90±9.93 10.206 0.000 t 0.262 4.569 P 0.794 0.000
2.3 搶救成功率觀察組的搶救成功率為97.78%, 高于對照組的82.22%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比較 [n (%)]
急性腦梗死屬于一種多發性腦神經系統疾病, 約占全部急性腦血管病的70%, 在我國每年新發200 萬例, 其中致殘致死率高達30%~40%[5]。 多數患者在患病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如言語智力障礙、 半身不遂、 認知障礙等, 部分患者因肺部感染、 腎功能障礙等而死亡,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急性腦梗死的特點是發病突然、 病程進展快, 通常在數小時內可達高峰, 部分患者在院前因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死亡,且院內外轉運期間的死亡率較高[7]。 因此, 給予快速有效的急救護理, 縮短救治時間, 對保證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生命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院前院內一體化護理的特點是有效縮短救治時間, 是一種新興急救護理模式, 近年來已得到患者及家屬的廣泛關注[8]。院前院內一體化護理模式主要以 “時間就是生命” 為核心理念, 以一體化為首要環節, 通過院前采取及時的現場救治措施、 安全轉運、 院內有效配合, 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從而縮短救治時間, 改善救治結局。 本研究結果顯示, 與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的溶栓等待時間較短, 搶救成功率與干預后的ESS評分較高, 表明院前院內一體化護理的效果較為顯著。 本研究針對急性腦梗死發病急、 病情發展快等特點, 采用院前院內一體化護理模式, 該急救護理過程主要通過院前急救、 院內開通綠色通道、 溶栓護理三方面進行一體化護理, 其中院前急救在接到急救信號后第一時間趕往現場, 并電話聯系指導現場人員實施正確操作, 抵達現場后快速判斷病情, 進行基礎處理, 轉運期間時刻與院內匯報情況, 為爭取黃金時間窗打好基礎。 與此同時, 院內人員根據院前急救護理人員上報的情況準備醫療器械與相關藥物, 做好接診準備, 患者到院后隨即開通綠色通道, 做好交接工作, 與患者家屬溝通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溶栓干預, 后續再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神經功能訓練。 院前院內一體化護理縮短了急救時間, 工作效率較高, 從而明顯提高搶救成功率, 使患者獲益。
綜上所述, 院前院內一體化護理可有效縮短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溶栓等待時間, 提高搶救成功率, 減輕神經功能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