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錦麗
(商丘市中心醫院 內一科, 河南 商丘476000)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老年人臨床常見病, 臨床癥狀為渾身乏力、 呼吸不暢等, 常伴有心肌梗死等并發癥,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發病率較高, 病情十分嚴重,因此一旦患病會增加患者與家屬的心理負擔, 致使患者生活水平持續下降。 研究[2]表明,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護理效果較常規護理更好。 本研究分析心理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3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 例, 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 例。 觀察組: 男性27 例, 女性23 例, 平均年齡 (75.52 ±7.76) 歲; 對照組: 男性26 例, 女性24 例, 平均年齡 (75.67± 7.53) 歲。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要嚴格遵守臨床護理要求開展相關工作。 觀察組實施心理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 ①音樂療法: 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的文化程度與個人欣賞水平, 為其提供恰當的音樂, 如鳥叫聲、 流水聲等, 或松弛平穩、 柔和抒情的音樂等; 針對有焦慮抑郁情緒的患者, 可提供音調較為輕松、 旋律較為歡快的音樂, 以舒緩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針對有恐懼心理的患者, 可提供舒服緩慢的音樂, 以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 如 《搖籃曲》 等[3]。 ②心理干預: 護理人員需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動態掌握患者的心理情況, 展開對應的心理疏導。 當患者心情十分低落時, 護理人員要做好相應的鼓勵與安慰工作, 拉近醫患關系, 獲得患者的信任[4]。 同時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有關內容, 如治療方法、 注意事項等, 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充分的認識, 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 ③飲食與生活指導: 對患者飲食、 生活方式進行指導,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5]。 告知患者家屬注意一些生活細節, 在行為方面照顧患者的情緒, 使患者以良好心態積極面對疾病。
對比兩組的心功能指標, 左室收縮末期內徑 (LVESD)、左室射血分數 (LVEF) 和左室舒張末期內徑 (LVEDD);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6]評價患者的焦慮、 抑郁情緒, 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焦慮、 抑郁越嚴重; 采用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評估辦法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估, 分為滿意、較滿意與不滿意。 滿意度=(滿意例數+較滿意例數) /總例數× 100%。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比較用t 檢驗, 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 兩組的心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護理后, 觀察組的心功能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心功能指標比較 (±s)
組別 n LVESD (mm)LVEF (%)LVEDD (mm)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50 41.32±2.43 35.76±4.95 45.34±5.45 67.46±6.35 65.56±2.67 41.56±4.23對照組 50 41.23±2.33 39.34±5.42 45.45±5.66 60.45±5.56 65.34±2.45 47.65±4.42 t 0.189 3.449 0.099 5.873 0.429 7.039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護理前, 兩組的SAS、 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護理后, 觀察組的SAS、 SD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SAS、 SDS 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SAS、 SDS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SAS 評分 SD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50 54.12±6.12 43.42±5.01 55.31±4.63 42.74±6.36對照組 50 53.42±9.23 50.21±7.13 54.42±5.85 49.63±4.65 t 0.447 5.510 0.844 6.184 P>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00%, 高于對照組的80.00%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n (%)]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種病因所致心臟疾病的終末狀態, 是一個世界性的公共醫療衛生問題[7]。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半存在焦慮抑郁情緒, 盡管發病機制不明確, 但有相關研究[8]表明,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可能與患者下丘腦功能障礙有關。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身體機能下降, 生活質量降低, 在長時間的治療中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 治療依從性較低, 對疾病康復十分不利[9]。 因此, 護理人員需要動態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 對其開展相應的心理護理, 舒緩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本研究中, 觀察組50 例患者實施心理護理, 對照組50 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 結果顯示, 護理后, 觀察組的LVESD、LVEF、 LVEDD 等心功能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護理后, 觀察組的SAS、 SD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心理護理能夠明顯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指標, 緩解其焦慮抑郁情緒, 提高護理滿意度,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