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孟麗琴, 梁偉燕, 盧曉燕
(陽江市人民醫院 老年病科, 廣東 陽江529500)
缺血性腦卒中癥狀通常以突發性暈厥為主, 患者隨即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口歪眼斜、 智力障礙、 偏癱等, 具有較高的后遺癥風險[1]。 因此, 在臨床治療中采取行之有效護理措施, 對于降低后遺癥風險、 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相關研究[3]指出, 對老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 可獲得較好的干預效果,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進而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探討中醫護理干預對老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活動能力恢復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收治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74 例。 納入標準: ①符合 《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中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判定標準; ②年齡>60 歲且<90 歲; ③臨床資料全面; ④可正常溝通;⑤依從性高; ⑥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精神能力、 理解能力障礙或精神異常; ②伴有嚴重的心、 肝、 腎功能不全及功能衰竭; ③智力缺陷。 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7 例。研究組中,女性15 例,男性22例;年齡61~85 歲,平均(73.52 ± 6.57) 歲。 對照組中, 女性14 例, 男性23 例; 年齡61~86 歲, 平均 (73.46 ± 6.79) 歲。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主要包括飲食、 心理、語言功能訓練、 吞咽功能訓練、 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和肢體康復鍛煉等護理措施。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采用中醫護理干預, 主要護理內容如下: ①穴位按摩: 經絡理論中根據患處取患者太沖穴、 足三里、 血海穴、 手三里、 關元穴、 三陰交、曲池穴、 合谷穴和涌泉穴等相應穴位進行按摩, 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配合一定的揉法、 推法與一指彈等按摩手法, 每日按摩相應穴位各2 min, 連續14 d, 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 起到緩解酸痛、 疏通經絡、 運氣活血的作用, 從而改善患者的癥狀。 ②中醫艾灸: 偏癱患者每天行1 次中醫艾灸, 取足三里、曲池穴、 內關穴與三陰交等主要穴位, 若患者存在二便失禁情況, 可酌情加灸氣海穴、 關元穴和神闕穴等, 每次艾灸約30 min。 ③給藥護理: 老年患者在腦卒中急性發作時, 可通過中成藥、 中藥湯劑與中藥針劑等給藥方式進行治療。 若患者處于昏迷狀態, 牙關緊咬, 不能口服, 可通過鼻飼法給藥。 若中藥劑型為散劑或藥丸, 可將中藥溶于水中, 經鼻飼灌下。 ④拔罐護理: 取患者的臂臑、 梁丘、 華佗夾脊穴等相應配穴進行拔罐干預, 每次5~10 min 直至該穴位處出現潮紅方可停止, 隔日1 次。 ⑤耳穴貼壓: 按照辨證分型確定穴位, 主穴取患者脾、小腸、 大腸與胃等相應穴位, 結合患者不同病情取交感穴和神門穴等配穴, 每次按摩相應穴位各2 min, 直至該穴位處出現發熱與輕微脹痛感方可停止, 每日3~5 次, 連續14 d。
1.3 觀察指標①于入院時和護理6 個月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評價患者的反應、 感覺、 運動、 意識與高級神經功能的活動, NIHSS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采用巴塞爾指數 (BI) 評價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情況越好。 ②采用我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 評價項目包括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術、 責任心、 服務態度、 輸液巡視情況、 病房環境、 健康宣教情況、 出院指導等。 總分為100 分, 分為十分滿意 (80~100 分)、 滿意 (50~79 分)、 不滿意 (0~49 分); 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滿意例數) /總例數× 1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NIHSS 評分、 BI 評分護理后, 研究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 BI 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NIHSS 評分、 BI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NIHSS 評分、 BI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NIHSS 評分 BI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37 33.68±3.49 12.46±2.36 20.37±2.47 82.31±8.24對照組 37 33.61±3.43 16.72±2.69 20.52±2.43 67.37±6.45 t 0.087 7.241 0.263 8.685 P 0.931 0.000 0.793 0.000
2.2 護理滿意度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
腦卒中在我國屬于較為多發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之一[4]。 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多起病急且病情進展迅速[5]。 缺血性腦卒中癥狀通常以突發性暈厥為主, 患者隨即可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口歪眼斜、 智力障礙、 偏癱等, 有較高的后遺癥風險[6]。 研究[7]表明, 隨著老齡化進程發展及患者年齡增加, 老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不斷升高。 據統計[8], 我國每年發生腦卒中的患者高達200 萬, 經及時搶救治療后約有2/3 得以存活,但其中半數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遺癥, 如軀體功能障礙、 認知功能障礙、 語言功能障礙等。 因而醫學界倡導在治療過程中給予相應護理干預, 促進患者活動能力恢復, 進而提升療效[9]。常規護理干預是我國目前臨床上較為普遍的護理方法, 通過給予患者飲食、 心理與各項功能訓練, 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預后問題, 但護理效果尚不理想。 中醫護理干預通過取老年患者太沖穴、 足三里、 血海穴等相應穴位進行按摩護理, 對偏癱患者每天進行中醫艾灸護理, 通過中成藥、 中藥湯劑與中藥針劑等給藥方式進行治療, 取老年患者的相應配穴采取拔罐護理、耳穴貼壓等中醫護理干預措施, 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中醫護理干預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 將中醫辨證法與中醫基礎理論核心的整體觀相結合, 開創具有中醫特色的以辨證施護與整體護理為理論基礎的護理技能[10]。 中醫護理干預符合我國現代化護理理念, 采用拔罐手法有利于擴張患者的腦血管, 采用按摩手法可起到舒筋活絡、 活血化瘀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中醫護理干預后, 老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明顯改善,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 提示中醫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 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采用中醫護理干預, 能夠改善老年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促進其活動能力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