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
(青島市第九人民醫(yī)院 血液透析室, 山東 青島266000)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癥等終末期腎臟病患者維持生命的重要方式。 近年來, 隨著慢性腎臟疾病發(fā)生率的升高,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數(shù)也逐年增加[1]。 盡管維持性血液透析能夠替代終末期腎臟病患者部分丟失的功能, 改善尿毒癥部分癥狀,延長生存期限, 但仍然無法完全替代正常腎臟的代謝、 內分泌功能, 而且還容易引發(fā)并發(fā)癥, 再加上長期透析的生理損傷與高昂醫(yī)療費, 容易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 使其出現(xiàn)嚴重的負性情緒, 進而降低其治療依從性, 影響整體治療效果與預后[2]。因此, 如何緩解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負性情緒及自我感受負擔, 從而提高預后和生活質量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4 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旨在探討自我管理護理對其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4 例維持性血透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37 例。 實驗組中, 男19 例, 女18 例; 年齡21~73歲, 平均年齡 (56.83 ± 5.04) 歲; 透析時間3~10 個月, 平均 (6.41 ± 3.12) 個月。 對照組中, 男21 例, 女16 例; 年齡23~71 歲, 平均年齡 (56.94 ± 5.12) 歲; 透析時間3~11 個月, 平均 (6.53 ± 3.23) 個月。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生命體征監(jiān)護、 飲食、 心態(tài)調整等常規(guī)護理,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自我管理護理, 具體如下:①建立自我管理小組: 按照患者實際病情制定個性化護理干預方案, 組長為護士長, 組員為科室內主管護師及責任護士等,在實施護理前應先對組員開展專業(yè)培訓,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②制定目標: 按照患者飲食、 活動及生活習慣等制定相應的目標并分解目標, 激勵患者制定短期目標, 并實現(xiàn)短期小目標, 利于患者治療信心提高。 同時, 以健康手冊等方式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度, 以穩(wěn)定其情緒。 ③糾正錯誤: 按照患者病情、 身體情況制定相應護理措施, 并不斷糾正患者飲食、 運動及心理錯誤認知、 行為等, 以提高其血液透析效果。 ④同伴支持: 叮囑患者家屬、 病友、 朋友等積極參與到患者的治療中,并多鼓勵、 支持患者, 使其感受到更多溫暖, 以此增強治療信心。 ⑤飲食護理: 給予患者飲食指導, 使其知曉飲食種類、 配比及健康飲食的好處, 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以此提高透析效果。 ⑥心理護理: 給予患者適當心理安撫, 并與家屬、 朋友等一起給予患者情感支持, 以改善患者的情緒, 促使其自我管理能力提高。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 自我感受負擔及生活質量。 ①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 (SAS)、 抑郁自評量表(SDS) 進行評估, 分值越高表明心理狀況越差。 ②自我感受負擔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進行評估, 包括身體負擔、 情感負擔、 經(jīng)濟負擔三方面, 分值越高表明自我感受負擔越重。 ③生活質量采用SF-36 生活質量量表進行評估, 包括環(huán)境、 社會關系、 心理、 生理四方面, 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理狀況護理前, 兩組的SAS 評分、 SD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實驗組的SAS 評分、SD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SAS 評分、 SDS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的SAS 評分、 SDS 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SAS 評分 SD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37 55.86±6.56 37.65±4.48 58.15±5.03 35.13±4.24對照組 37 55.37images/BZ_134_509_1962_511_1962.png±7.35 48.33±6.16 57.24±5.22 50.54±6.28 t 0.303 8.529 0.764 12.371 P 0.763 0.000 0.448 0.000
2.2 自我感受負擔實驗組的經(jīng)濟負擔、 情感負擔、 身體負擔評分和總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自我感受負擔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經(jīng)濟負擔 情感負擔 身體負擔 總分實驗組 37 2.86±0.32 11.24±1.03 13.47±2.12 29.54±3.69對照組 37 3.16±0.54 13.58±1.27 16.25±2.04 36.62±4.13 t 2.907 8.705 5.748 7.776 P 0.005 0.000 0.000 0.000
2.3 生活質量實驗組的環(huán)境、 社會關系、 心理、 生理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環(huán)境 社會關系 心理 生理 總分實驗組 37 36.46±5.07 9.86±1.67 26.46±4.33 29.09±3.98 93.36±5.96對照組 37 31.87±5.65 7.10±1.27 21.66±4.04 24.06±4.12 84.78±5.83 t 3.678 8.002 4.930 5.341 6.260 P 0.001 0.000 0.000 0.000 0.000
近年來, 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持續(xù)進步, 臨床在關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限的同時, 也越來越重視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臨床研究[3]表明, 疾病所致長期肌肉疼痛、 頭暈乏力、 皮膚瘙癢等生理改變, 長期透析所致醫(yī)療費用高昂、負性情緒及患者無法正常回歸社會等方面是影響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與生活質量的主因。 針對上述影響因素, WHO 一直認為應強化患者的自我管理護理[4], 即患者以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來解決受疾病影響引發(fā)的生理、 心理及社會問題, 并主動開展自我護理活動, 與家屬共同承擔疾病相關責任, 以此提高生活質量。
自我管理護理是目前臨床慢性疾病廣泛應用的護理方法,其核心為患者, 即予以患者當前健康狀況維持、 病情監(jiān)護及錯誤認知糾正、 飲食及心理護理[5], 且所有護理措施均圍繞著患者, 以解決疾病對身體功能、 情緒及人際關系產生的負面影響, 涵蓋了患者的生理、 心理、 行為等多個層面, 目的在于通過對患者健康行為、 態(tài)度及情緒的影響, 使患者的疾病認知度、 治療依從性得到明顯提高, 使患者認識到血液透析、 藥物治療及適當護理干預的作用, 進而讓患者能夠積極、 自覺地參與到疾病的治療中, 并學會相應的疾病自我護理技巧, 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 從而有效防治疾病, 提高生活質量[6]。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后, 實驗組的SAS 評分、 SDS 評分、 自我感受負擔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表明自我管理護理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 究其原因在于: 將自我管理護理應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 即從糾正患者錯誤認知開始, 強化患者飲食、 心理、 社會支持等干預,更利于減輕患者因長期血液透析所致的各種心理負擔, 并可使患者自覺提高自身護理參與度, 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及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自我管理護理應用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效果確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 緩解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 提高其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