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紅
(信陽市中心醫院, 河南 信陽464000)
在現代醫學影像技術快速發展過程中, 在臨床中開始廣泛應用多層螺旋CT。 雙源CT 診斷冠狀動脈病變患者時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已經成為冠狀動脈病變無創性檢查的優選方法。 在冠狀動脈CT 血管成像中, 造影劑濃度、 呼吸運動、心率變化等都會造成圖像偽影問題[1]。 所以在實際檢查期間需要降低患者心率, 控制呼吸運動, 以此降低偽影發生率, 有助于提升診斷準確性。 本研究旨在探討精細化護理干預在冠狀動脈CT 血管成像檢查中的應用效果,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5 月于我院行冠狀動脈CT 血管成像檢查的100 例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 例。對照組男性28 例, 女性22 例; 年齡55~78 歲, 平均 (68.4 ±5.2) 歲。 研究組男性27 例, 女性23 例; 年齡56~82 歲, 平均 (69.5 ± 4.9) 歲。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檢查方法: 使用雙源CT 機和雙筒高壓注射器, 進行CT 掃描時, 推注非離子型對比劑85 mL, 注射速率控制為5 mL/s。完成對比劑注射后, 采用相同速度注射生理鹽水20 mL[2]。 對患者平臥位、 側臥位和正位進行掃描, 監視層面為氣管隆突下1 cm 位置, 感興趣區為胸主動脈。 觸發閾值為100 HU, 延遲時間設定為5 s, 掃描范圍為自氣管隆突下至膈下2 cm。 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干預, 放射科醫護人員幫助患者做好檢查前準備工作, 詳細為患者介紹檢查流程和內容。 研究組給予精細化護理干預, 主要措施如下: ①檢查前護理。 檢查前, 醫護人員需詳細了解患者既往疾病史、 心臟彩超檢查結果及心電圖檢查結果, 密切觀察患者呼吸和心率, 了解檢查禁忌癥。 評估患者檢查期間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 包括藥物風險、 心力衰竭、 心律不齊等。 還應明確患者的心理狀態、 是否對對比劑過敏等。②心理護理。 由于多數患者不了解冠狀動脈CT 血管成像檢查內容, 極易出現恐懼、 緊張的負面情緒。 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 詳細告知患者檢查過程和注意事項, 確保患者了解冠狀動脈CT 血管成像檢查的無創性和安全性, 以此緩解其不良心理情緒。 護理人員還應告知患者呼吸頻率和心率對檢查結果的影響, 確保其在整個檢查過程中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3]。 ③心率控制措施。 當患者基礎心率約為75 次/min時, 予以倍他樂克25 mg 口服; 對于基礎心率超過85 次/min的患者, 則增加倍他樂克的給藥劑量。 給藥期間, 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 若患者基礎心率仍然達不到標準范圍, 則給予阿替洛爾藥物口服。 ④呼吸訓練。 在等待區內,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呼吸鍛煉, 吸氣量為最大氣量的80%, 指導患者反復多次練習呼吸, 直到掌握規定的呼吸頻率[4]。 在屏氣時,囑咐患者保持腹部平穩狀態, 防止圖像產生偽影。 ⑤觀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注射對比劑后可能會出現一定的灼熱感, 此屬正常的生理現象, 告知患者不必過于擔心, 從而確保藥物注射后的心率平緩。 此外, 應密切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在進行具體掃描期間, 護理人員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異常反應,若出現不良反應, 應立即停止掃描。 ⑥檢查后護理。 檢查完成后, 護理人員應詢問患者是否出現不適感, 囑咐患者在留觀室觀察30 min, 期間若未發生不良反應, 則可拔出靜脈支管。 囑咐患者于檢查后24 h 內大量飲水, 以此排泄出對比劑, 避免因腎臟吸收對比劑而引發不適感。
比較兩組患者的圖像質量等級、 干預前后的焦慮評分。 焦慮評分越高, 表示患者的焦慮心理越嚴重。 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呼吸配合訓練時間和心率控制時間。 心率控制時間是指服用藥物后心率降至70 次/min 所用的時間。
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資料,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 研究組的圖像質量等級明顯優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圖像質量等級比較 [n (%)]
干預前, 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 (P>0.05);干預后, 研究組的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 50 56.37±9.73 45.58±7.19對照組 50 55.38±9.61 53.47±9.18 t 0.512 4.785 P<0.05 <0.05
研究組的呼吸配合訓練時間、 心率控制時間為 (32.14 ±8.22) s、 (30.73 ± 9.57) min, 短于對照組的 (58.32 ± 13.15)s、 (53.17 ± 11.84) 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冠狀動脈CT 造影可以全面反映出冠狀動脈阻塞性病變和畸形病變狀況, 明確具體病變位置和范圍[5]。 在給予患者心臟血管灌注和介入治療時, 必須做好冠狀動脈CT 造影檢查, 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冠狀動脈CT 血管成像檢查已經成為診斷冠心病患者的首選方法[6]。 精細化護理干預是針對不同患者所采取的個性化管理方案, 持續不斷地改進和優化護理質量, 將管理理念全面應用到護理干預工作當中, 全面提升護理服務質量, 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本研究中, 研究組患者采用精細化護理干預, 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護理干預, 結果顯示, 研究組的圖像質量等級、 焦慮評分、 呼吸配合訓練時間與心率控制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提示精細化護理干預在冠狀動脈CT 造影檢查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 精細化護理干預對于冠狀動脈CT 血管成像檢查患者具有顯著效果, 能夠促進其心率平穩, 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 有助于提高圖像質量, 臨床診斷結果準確性高, 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