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念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發表聲明,毫無根據地指責中國“日益威脅到湄公河的自然環境和經濟自治”。近年來,美國連續炒作中國威脅東南亞生態環境,顯然是想將“生態環境”塑造成繼“債務陷阱”之后的又一張抹黑中國的“牌”。
實際上,美國以所謂“破壞環境”為由干擾中國在湄公河流域的項目實施由來已久。美國駐緬甸使館的外交電報顯示,早在2010年,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就資助緬甸河流網絡和克欽發展網絡小組參與反對密松大壩項目。這兩個受美國資助的NGO(非政府組織)長期發布批評中國、泰國和印度等周邊國家在緬甸少數民族地區投資修建水電項目的報告。“緬甸項目”由此也成為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東南亞地區資助最多的項目,年均經費超過400萬美元,“環境保護”是其主要關注議題。
如果說過去美國主要通過資助NGO炒作環保議題,來干擾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正常經濟合作,那么現在的手段和方式都發生了重大轉變。
首先,美國政府高官開始走上前臺,頻繁批評中國威脅湄公河的生態環境。很明顯,美國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增加湄公河“生態環境”的國際關注度,將湄公河環保問題“國際化”。同時在美國與湄公河國家的外長會議中凸顯湄公河環保議題的重要性,企圖加深相關國家對中國的疑慮,以達到干擾瀾湄合作、離間中國與湄公河國家親密關系的目的。
其次,對湄公河的經營加速機制化,欲打造“美湄合作”機制來對抗瀾湄合作機制。2009年7月,美國與柬埔寨、老撾、泰國和越南舉行了首屆“美國-湄公河下游國家部長會議”,并成立“湄公河下游倡議”(以下簡稱“倡議”),環境和水資源問題成為六大優先支柱之一。2012年緬甸成為成員國,“倡議”實現了對湄公河流域的全覆蓋。此后,“倡議”逐步走向定期化、機制化,成為東盟外長系列會議的固定議程。
特朗普上臺之后,“倡議”的重要性急劇提升,且針對中國的意圖愈發明顯。今年,美國更是將“倡議”升級為美國-湄公河伙伴關系部長級會議,并啟動湄公河-美國伙伴關系,大幅提升在美國外交戰略中的地位。美國還追加1.5億美元援助,與中國爭奪湄公河影響力。與此同時,美國還試圖將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拉進來,實現“印太戰略”與“美湄合作”的深度融合。
再次,繼續玩弄NGO制造環保議題、媒體跟進炒作的老套路。此次湄公河生態環境熱度迅速攀升與美國政府資助的NGO—“地球之眼”有密切關系。該組織接受美國務院的資助,專門搜集“證據”指控所謂中國大壩在旱災期間攔截了湄公河水源。該報告一出爐便在《紐約時報》和“美國之音”等媒體連續發布,短期內就掀起輿論風暴。由于美國在東南亞,尤其是緬甸和柬埔寨,資助了數量龐大的NGO組織,未來美國將繼續利用這些NGO來頻繁打“生態環境牌”。
最后,揮舞大棒制裁中國企業。近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對中國優聯集團實施制裁,其理由之一就是該集團投資項目“迫使柬埔寨人離開他們的土地,破壞了環境”。由于中國在湄公河的投資大部分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自然資源開發等領域,美國有可能繼續祭出“生態環境牌”來制裁相關中國企業。▲(作者是中國南海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副所長)
環球時報20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