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智偉 楊楨


摘 要:施存統作為中國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他的早期政治思想經歷了由尊儒到反儒、由無政府主義到馬克思主義的巨大轉變。施存統翻譯了許多日本社會主義學者的研究論著,撰寫了大量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的傳播做出了特殊貢獻。
關鍵詞:施存統;馬克思主義;中國早期傳播
中圖分類號:K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8-0083-04
施存統(1899-1970),又名施復亮,曾用名方國昌、光亮、CT等,浙江金華人,早年就讀于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19年,施存統因在《浙江新潮》發表《非孝》一文引起思想界震蕩而被迫輟學。隨后,他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影響,前往北京參加工讀互助團,失敗后赴日本求學。留日期間,他受日本社會主義學者的影響,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并成為旅日共產主義小組的主要負責人。施存統翻譯了大量日本社會主義學者的論著,撰寫了多篇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在早期中共黨員必讀文獻《社會主義討論集》(新青年社,1922年版)中,他的論文數僅次于陳獨秀,多達五篇[1]。施存統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在當時有助于國人全面了解馬克思主義。
一、從尊儒到反儒——確立無政府主義觀念
施存統的出生地浙江金華自古人杰地靈,儒學文化昌盛,有“江南鄒魯”之稱,還是大理學家呂祖謙的故鄉。儒學的繁榮深深地影響著當地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三綱五常、仁義道德、忠孝節義等儒家內核牢牢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施存統自小受儒家文化熏陶,十歲時便已習完《三字經》《孝經》《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并將儒家教條奉為生活、處世的準則。在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求學時,受著名道學家單不庵先生的影響,施存統對儒家學說的追求更加激烈,其不但在思想上對儒學文化加以吸收,在行動上更是將儒家教條付諸實踐。他以單不庵先生的言行作為自己言行的標尺,完全將自己打造成一名忠實的儒學“信徒”。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對儒學十分信服的青年,卻在1919年撰寫了《非孝》一文,直指“孝”是一種戕賊人性的奴隸道德,揭露私有財產、家庭制度、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倫理關系是萬惡之源。
“孝”是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靠“孝”維系起來的家庭制度、倫理關系是幾千年來儒學家奉行之圭臬。施存統公然對“孝”展開批判,無疑是對儒學進行討伐。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施存統由尊儒到反儒這一思想上的巨大轉變呢?細繹起來,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家庭環境的影響
施存統生活在一個“母慈父惡”的特殊家庭中,母親勤勞、善良、慈愛,父親簡單、粗暴、冷漠。所以,在家庭生活中,施存統從母親那里得到的是慈愛與溫暖,從父親那里得到的卻是冷漠與暴力。至于儒家倡導的“仁孝”思想,自小在施存統的意識里處于“堅持——動搖——再堅持”的狀態,因為對于他所表達的“孝”心,母親是欣然接受的,而父親則表現出比較粗暴的態度。比如他向父母請安,父親總是冷漠地說:“‘飯也吃得,路也走得,怎么不好‘你眼睛瞎了,好不好都看不出來‘我又不生病,你想我病!”[2]父親的態度使他對儒學強調的“仁孝”困惑不解,但禮教先生的教導又使他不斷堅定對“仁孝”的踐行。他后來談及自己當時的感受說:“打時罵時,雖有恨的;但是打后罵后,卻又被禮教先生克服了,不敢(?。┖蘖恕谴饲榇司皩嵲谌f難忍受了!”[3]可以說,施存統對于“孝”的“堅持——動搖——再堅持”的這種矛盾與反復,一直存在于他寫《非孝》前。
1919年9月,施存統在學校接到母親病危的通知,回家后得知自己先前為母親籌措看病的錢被父親挪作他用,母親的病情由于沒能得到及時醫治而惡化,并且他在家又親眼看見了父親虐待知覺全無的母親。這些殘酷的事實使他對“孝”道產生了根本懷疑:自己想盡孝慈愛的母親而不得,不想盡孝冷漠的父親卻礙于父子名分不得不孝。經過幾天的思考,施存統決定放棄儒家的“孝”道,來拯救那些被“孝”道殘害了的人們。于是,他就撰寫了《非孝》一文,批評封建“孝”道的不平等、自私和狹隘。
(二)社會新思潮的沖擊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后胡適、魯迅、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先后在《新青年》撰文倡導新思想,一時全國各處洋溢著新思潮的氣息。作為浙江政治文化中心的杭州,也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處處透露著新的氣象。作為浙江政治文化中心的杭州,也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處處透露著新的氣象。施存統就讀的浙江一師就有陳望道、夏丐尊、劉大白和李次九等一批宣傳新思想的知名教師,他們積極提倡新道德、新文化,不斷培養同學們的科學、民主意識。施存統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影響,并通過他們去了解和閱讀《新青年》《進化》《民聲》等進步刊物,進而擴展自己的眼界,其中《新青年》對他的思想觸動最大。
初讀《新青年》時,施存統雖然很佩服陳獨秀的學問和膽識,但對他“詆毀圣人”的措辭十分反感。因為,他覺得這是對自己這些“圣人之徒”的極大傷害。所以,施存統說開始時“我便做了一個《新青年》的半信徒;除了關于反對孔子的一部分,大概都贊同了。”[4]這時施存統的思想雖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但對于儒學的信仰卻是沒有變的。然而,隨著他對新思想逐步了解和對舊思想尤其儒學強調的封建尊卑認識的不斷深入,在五四運動爆發前夕,他的思想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他明確表示:“我對于‘孔孟之道已不再信仰,對于舊禮教已表示反對……”[4]
(三)與無政府主義思想共鳴
無政府主義又被稱為“安那其主義”,其實質是否定一切國家政權,鼓吹個人絕對自由,幻想建立無政府社會的小資產階級思潮。在歐洲先后分為三派,一是施蒂納和蒲魯東的無政府個人主義;二是巴枯寧的無政府工團主義;三是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共產主義。20世紀初期,旅歐、留日的一些知識分子和革命黨人將無政府主義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思潮介紹到國內。無政府主義由于其反封建、反特權的先進性被早期的青年知識分子所接受,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劉師培、劉師復、區聲白和黃凌霜等。1914年7月,劉師復在上海成立“無政府主義同志社”作為無政府主義者的交通機關,他在《宣言書》中講道:“要建立一個‘無地主、無資本家、無首領、無官吏、無代表、無家長、無軍隊、無監獄、無警察、無裁判所、無法律、無宗教、無婚姻制度之社會?!盵5]
無政府主義的主張給正處于思想彷徨期的施存統帶來了巨大震撼,尤其是它強調的“無家長、無婚姻制度”,給剛剛從喪母事件中經歷過來的施存統指明了奮斗的方向,引起了他改造社會思想的共鳴。
二、從工讀互助到無產階級專政——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一)參加工讀互助團的實踐
施存統在浙江一師接觸到無政府主義后便對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無政府主義的“無國家”“無強權”“無家庭”的主張對他世界觀的轉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促使其“非孝”思想產生的主要因素?!斗切ⅰ钒l表后,在浙江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浙江省政府做出了開除施存統等學生及改組一師的決定。施存統被開除以后,獲得了北京正在籌辦工讀互助團的消息。于是,他和俞秀松等人帶著對無政府主義的無限憧憬來到了北京。工讀互助思潮由五四時期的新村主義、工讀主義等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匯合而成,是一種半空想主義、半無政府主義的理論,它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人工作,人人讀書,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理想社會。
施存統懷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工讀互助的生活中,開始時每個人都躊躇滿志。他們認為“無政府、無強權、無法律、無宗教、無家庭、無婚姻的理想社會,在團里總算實現一部分了,所以精神上非常快樂。”[6]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團內的問題越來越多,生計困難、團員矛盾、社會認識錯誤……3個月后,施存統所在的小組率先宣告失敗。工讀互助運動失敗后,施存統對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撰寫了《“工讀互助團”底實驗和教訓》一文,深刻剖析了工讀互助失敗的原因。
工讀互助團實踐的失敗,宣告了用無政府主義改造社會的幻想破滅。施存統在反思和總結失敗教訓的過程中,意識到了無政府主義的脫離社會和不切實際,他強調社會改造應該通過經濟組織入手,采取急進、激烈的方式進行。施存統思想的變化表明了他對無政府主義的信仰已經開始動搖,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堅信無政府主義可以改造社會。他在給友人費哲民的信件中說道:“工讀主義是一種很好的主義,凡是要做人,必須要實行工讀主義?!盵7]
(二)初步接觸馬克思主義
工讀互助團實踐活動失敗后,施存統懷著“改造社會”的理想來到了上海,想通過在工廠做工去了解社會、改造社會。在上海,他結識了《星期評論》雜志的主編戴季陶,戴氏的出現對他的思想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戴季陶作為國內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之一,早在辛亥革命前夕就已經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五四運動爆發后,戴季陶在《星期評論》雜志上發表了多篇介紹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文章,成為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人物之一。
施存統在戴季陶的引見下,先后結識了陳獨秀、李漢俊等人,逐步了解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并于1920年6月參與了中國共產黨上海小組的創建,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戴季陶除了將國內關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紹給施存統外,還向他推薦了日本學者諸如利彥、山川均等人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并積極鼓勵他留學日本以尋求改造社會之出路。1920年6月19日,施存統在戴季陶的資助下赴日本留學和養病,同時還接受黨組織的委托在東京籌建旅日中共小組,并被指定為該小組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施存統在上海的這段時間,受戴季陶、陳獨秀等人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大體上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經濟學理論等內容都給他的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需要指出的是,施存統在上海生活的這段時間,戴季陶對他的影響最大,可以說是他走上馬克思主義研究道路的領路人。他曾直言:“我在上海,受季陶的感化最大,進來的思想,差不多處處都受他的影響。”[8]
(三)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
施存統是懷著“改造社會”的目的來到日本求學的。他到日本一方面是為了對無政府主義思想進行重新梳理,另一方面是為了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全面的認識。所以,他到日本后制定了詳盡的學習計劃,努力學習日語,半年后就可以翻譯書了。施存統認真閱讀了大量日本學者關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著作,并頻繁與利彥、高津正道、山崎今朝彌等日本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交往,翻譯他們的著述介紹給國內。施存統在同這些馬克思主義者交往的過程中,他的思想在逐步發生著變化,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到了東京,思想很多變遷。我底思想,可以說是隨時隨地變的?!盵9]在變化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越來越吸引著他。
真正使施存統與無政府主義分道揚鑣,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人物是山川均。山川均(1880-1958)是日本早期的社會主義者,是日本共產黨的早期創建者,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積極傳播者。1919年,山川均在日本創辦《社會主義研究》雜志,主要介紹馬克思主義和國外社會主義運動,尤其對俄國革命和蘇維埃制度介紹較為詳盡。山川均根據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評》在《社會主義研究》雜志1921年3月號、6月號分別對考茨基主義和無政府工團主義展開了批評,強調了俄國無產階級專政是工人階級實行“徹底的真正的民主”。山川均關于俄國無產階級專政的肯定解釋對施存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使他與無政府主義發生決裂,接受并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他在1921年東京地方法院受審時,就明確承認自己“原來是無政府主義者。但是,現在是共產主義者,即屬馬克思派。”[10]
三、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與實踐
施存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之后,積極向國內傳播日本馬克思主義者研究的最新成果。他同國內的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非馬克思主義流派展開論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國內的傳播。接著,他通過創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等工作,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付諸實踐。
(一)翻譯大量馬克思主義著作
日本是當時研究馬克思主義最早、也最為成熟的亞洲國家,先后出現了幸德秋水、利彥、山川均、河上肇等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多從日本了解到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知識,諸如中國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趙必振、李漢俊、李達、李大釗、陳望道、周佛海、戴季陶等都有留日經歷。茅盾曾談到他的弟弟沈澤民留日求學時的情況:“我問澤民,‘到日本去為什么?澤民的回答是:英文的社會主義書籍很難買到,而日本文的卻很多,到日本去是為了掌握日文以便研究社會主義?!盵11]所以,施存統為了讓國內人民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馬克思主義,大量翻譯日文版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寄到國內發表,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二)撰文同非馬克思主義流派展開論戰
施存統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后,撰寫了多篇文章向國內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他運用馬克思主義深刻剖析中國問題的實際,批判無政府主義和基爾特社會主義關于社會改造的錯誤理論。無政府主義者和基爾特社會主義者就無產階級專政等問題同馬克思主義者展開了激烈爭論。
在與無政府主義論戰中,施存統駁斥了黃凌霜、區聲白等無政府主義者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攻擊,他運用馬克思主義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有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過渡階段的著名論斷,強調國家的存在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必要。他說:“我們在階級沒有消滅以前,卻極力主張要國家,而且是主張要強有力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盵6]614施存統通過發表《經濟組織與自由平等》《無產階級專政與領袖變節》《我們要怎么樣干革命?》《第四階級獨裁政治的研究》《唯物史觀在中國底應用》《馬克思主義底特色》等文章,對無政府主義展開批評,系統闡述自己的馬克思主義觀,徹底脫離無政府主義的藩籬。
在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的論戰中,施存統緊緊抓住基爾特社會主義“不過是主張資本主義的別名,聊以自慰而已”這一精髓,指出基爾特社會主義是一種漸進的、改良的方案,他們主張蠶食主義,反對暴力革命和勞工專政。所以,他在《讀新凱先生底〈共產主義與基爾特社會主義〉》一文中總結中國的基爾特社會主義者:“在中國主張基爾特社會主義的人,就是存心想要主張資本主義而不敢明目張膽主張資本主義的儒人;不然,就是自欺欺人的偽善者。”[6]757
施存統是國內最早指出河上肇早期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理解有偏差的學者。河上肇是日本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學者,他一生撰寫了大量關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研究論著,他的思想對民國早期的知識分子產生過重要影響。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諸如戴季陶、胡漢民等國民黨人,亦或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還是薩孟武、周佛海等無法嚴格區分黨派的知識分子都受到過河上肇著述的影響。施存統通過撰寫大量的文章,對國內的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非馬克思主義流派展開了無情地批判,使國內的人民更好地認識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國內的廣泛傳播。
(三)投身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實踐
施存統不但從理論上研究馬克思主義,還親自投身于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實踐。尤其是他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切實地參與了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
1.領導旅日共產主義小組
施存統在日本留學期間,正是陳獨秀等在國內醞釀建黨活動的時期,施存統、周佛海與陳獨秀等保持聯系,準備在日本從事建黨活動,聯絡發展在日本的中國同志,成立旅日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4月19日,周佛海傳達了陳獨秀信件的指示,要求成立“日本共產主義小組”,信中寫道:“昨日接獨秀來信說:與上海、湖北、北京各處的同志協商,命你我二人作為駐日代表,聯絡日本同志。日人中很少知道我們有此團體[共產黨],我等應竭盡全力。”[12]289
旅日共產主義小組成立的具體時間目前史料中沒有明確地記載,通過這封信中可以確定,應在1921年4月下旬,主要成員即施存統與周佛海,任務是聯絡日本同志,發展黨員。旅日共產主義小組后來發展到彭湃、楊嗣震、林孔昭等幾十人,開過兩三次會[12]290。
2.成為共產國際和日本共產主義溝通的橋梁
留日期間,施存統積極參加日本的共產主義運動。他作為“日本共產黨臨時執行委員會”“曉民共產黨”與中國及共產國際的聯絡人,加強了日本社會主義與共產國際的交流與合作。1921年10月,張太雷受馬林派遣秘密來到日本,聯絡日本的共產主義代表參加即將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代表大會”(簡稱“遠東大會”)。10月5日,張太雷來到了施存統在日本租住的三崎館,并在那里住了一個星期左右。期間,施存統陪同張太雷拜訪了日本共產黨員利彥和近藤榮藏,傳達了共產國際要求派人參加“遠東大會”的指示,并商定了參加大會的人數。
張太雷訪日是共產國際與日本共產主義發生聯系的轉折點,而施存統在其中卻發揮著溝通共產國際和日本共產主義運動之間的橋梁作用。
3.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2年1月,施存統回國后即被黨組織安排恢復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工作,同年5月,當選為第一任團中央書記。施存統在擔任團中央書記期間,非常重視恢復和發展青年團組織,積極引導青年學生運動,加強青年團的思想建設,從理論到實踐上為青年團的發展和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還處于建設摸索時期,關于“什么是青年運動?”“如何開展青年運動?”等問題還沒有統一的認識,施存統通過同卜士畸、劉仁靜、陳為人的爭論,逐漸完善自己的建團思想,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統一認識起到了積極作用。另外,施存統通過實踐,不斷完善自己的建團思想,特別是他在《本團的問題》中論及的建團思想,到現在還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和理論意義。
施存統早期思想的變化反映了當時中國知識分子為改造社會不斷奮斗的結果,他作為國內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之一,通過翻譯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著作,撰文解釋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理論,批判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形式,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的傳播。他還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付諸于革命實踐,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梢哉f,施存統早期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是非常深入和全面的,使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從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思潮的困惑中解脫出來,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道路。
參考文獻:
[1]石川禎浩.青年時期的施存統——“日本小組”與中共建黨的過程[J].王士花,譯.中共黨史研究,1995(3).
[2]施復亮.我寫《非孝》的原因與經過[J].展望,1948(2).
[3]存統.回頭看二十二年來的我[N].覺悟,1920-09-21.
[4]存統.回頭看二十二年來的我[N].覺悟,1920-09-22.
[5]無政府共產主義同志社宣言[N].民聲,1914-07-04.
[6]呂延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料長編(1917-1927)(上)[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6.
[7]投向資本家底下的生產機關去·存統復哲民[N].覺悟,1920-04-11.
[8]存統.青年應自己增加工作[N].覺悟,1920-08-26.
[9]存統.回頭看二十二年來的我[N].覺悟,1920-09-24.
[10]宋亞文.施復亮政治思想研究1919-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90.
[11]茅盾.我走過的道路(上)[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478.
[12]石川禎浩.中國共產黨成立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