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鑫



“他就是紐約的化身,堅強,充滿幻想。黑框眼鏡后面是他如叢林豹一般散發的魅力?!?/p>
——《曼哈頓》
電影《曼哈頓》的開頭,主人公艾薩克有一句臺詞,“他就是紐約的化身,堅強,充滿幻想。黑框眼鏡后面是他如叢林豹一般散發的魅力?!笔聦嵣希@段話放在伍迪·艾倫身上也再合適不過了。作為擅長拍城市形象的導演之一,伍迪·艾倫喜歡拍城市電影,大部分的故事背景都設在紐約,尤其是曼哈頓。從《安妮·霍爾》(1977)、《曼哈頓》(1979),再到最新的《紐約的一個雨天》(2019),在他的所有電影里,都能看到人們在大街上走路聊天,去飯店吃飯,住的都是公寓,年輕情侶坐著馬車穿過中央公園成了一幕經典的情境。伍迪·艾倫從不吝嗇表達自己對于紐約的偏愛,而這些電影無疑也是他獻給這座偉大的電影城市的情書。
個性之城
美國作家、記者蓋伊·特立斯(Gay Talese)這樣形容紐約,這是一座被忽視之城,是匿名者之城,是個性之城、奇特職業之城,也是一座被遺忘之城。紐約不是老年人待的地方,“城市仿佛從他們身邊繞了過去,他們無法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第九大道的果醬店老板娘瑪麗·阿姆斯特朗很少離開她居住的街區。每次出去,她都會對城市的變化感到震驚。”在非虛構集《被仰望與被遺忘的》里,特立斯用一個個人物和數字串聯起了紐約城里不為人知的真實生活。
因為都喜歡在紐約拍電影,馬丁·斯科塞斯、伍迪·艾倫和斯派克·李被媒體稱為“紐約三人組”,他們的作品影響著世界觀眾關于紐約的看法。同是上世紀70年代末的電影,《出租車司機》中呈現的是一個充滿暴力、毒品、墮落、孤獨、疏離的紐約文化寓言,具有濃郁的批判現實主義色彩,而《安妮·霍爾》《曼哈頓》中的紐約城卻別具一種懷舊的美感,電影中沒有出現紐約充滿時代感的標志性建筑、讓人嘆為觀止的帝國大廈和世界貿易中心,反而對這座城市的古老建筑情有獨鐘:布魯克林科尼島的旋轉木馬和木板路,夕陽中的東河碼頭、華盛頓廣場的側影......《安妮·霍爾》中夜幕下河邊的吻,在他們身后是紐約著名的有藍色燈光點綴的布魯克林大橋。街上行人稀少,一切顯得那么優雅和浪漫。
拍攝《曼哈頓》時,伍迪·艾倫邀請了美國著名攝影師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一起合作,開場即用了4分鐘的黑白影像拍攝美麗的曼哈頓,展現紐約城各處的迷人風景,鏡頭掠過代表城市符號的自由女神像、中央公園、布魯克林大橋、百老匯夜景、倫敦市場、揚基棒球場等,最后定格于伊蓮小館的霓虹燈招牌。伊蓮小館是伍迪平時最愛的去處之一。
“我熱愛這座城市,一直深愛著她。只要我有機會展示她的美,我就會這么做。人們對我說過,他們認識的紐約不是我展現出來的樣子。他們認識斯科塞斯鏡頭下的紐約、斯派克·李的紐約?!痹谥R分子化的尖銳嘲諷與吐槽之外,伍迪·艾倫似乎總是能發現這座城市浪漫、懷舊的一面,他展現的是他眼中的紐約。一種紐約式的自由懶散,即便經歷過種種創傷,但它仍然具有無窮的魅力。當然,今日的紐約已然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帶著墮落的浪漫,就像特立斯描述的那些,那正是大多數普通人正在過的生活,也是許多人向往的生活。
迷戀街市的感覺
伍迪·艾倫在布魯克林長大,對于童年的小孩來說,那是一個再好不過的生長環境。在紀錄片American Masters:Woody Allen中,他回憶那時候可以整天在大街上踢球,每隔兩條街都會碰到一家電影院,去康妮島和海灘只需乘15分鐘的有軌電車,每天早上8點離家,晚上7點回家,“當我回想起那些極棒的店鋪,糕餅店、美味齋,還有那些中餐館、電影院、糖果店,若能將時光倒轉,回到40年代我童年那會兒,那簡直就是妙不可言。”
從七十年代開始,每周一晚上,伍迪·艾倫都會雷打不動的準時出現在紐約上東區的Café Cartyle,在一支傳統爵士樂隊中吹奏單簧管。只要沒有電影拍攝,他都會在老時間出現。伍迪·艾倫討厭鄉下,聲稱自己是人行道、麥迪遜廣場花園、飯店和書店的產物,迷戀街市帶來的感覺,因為能夠刺激創造力。一到街上就會覺得渾身充滿新鮮的力量,喜歡繞著中央公園或是城里散步。拍完《內心深處》,他在南安普頓的海灘邊置辦了一處房子,卻只住過一晚,海浪聲聽得他快瘋了。他說:“我喜歡早晨起床后在城市的街道上游走,晚上回來聽著外面的車水馬龍,而不是浪濤拍岸?!?/p>
在一系列以城市地標為背景的作品中,從倫敦到巴塞羅那,從巴黎到羅馬,世界名城、地標建筑無一例外被他當成了文藝男女們談情說愛、勾心斗角的背景板,都市男男女女們在黃昏時分穿行于大街小巷,一次次的偶遇與悵惘,雖然人來人往,但卻要面對無聊的現實生活里無盡的孤獨。
城市漫游輕喜劇《紐約的一個雨天》,85歲的伍迪·艾倫終于又一次回到了這座他熱愛的城市。紐約雨天,甜茶狼狽但又不失優雅地漫步在紐約街頭,尋找與他心意相通的人與事,處在叛逆青春期的文藝少年與這座城市的每個人都格格不入。在對知識分子和上流社會進行批判這件事上,伍迪·艾倫總是戲謔地旁觀,再發出一絲共情的感嘆,無厘頭、諷刺戲謔、憂傷與黑色幽默糅雜在一起。電影里整個紐約都在下雨,雨水淋濕了大都會博物館門前的臺階,流過小意大利、地獄廚房每家門面的室外店招,最后落在中央公園德拉科特動物音樂鐘(Delacorte Clock)下,飄落在紐約城里漫游的男男女女身上。
城市情緒
在伍迪·艾倫的城市系列里,出現的地方大多都是他喜愛及經常去的地方,可以說既是一曲輕快的紐約禮贊,也是一部完整的旅行漫游指南。這些不同的場所展現了另一種不同的紐約視角,從公園、餐廳、小巷、街頭涌動的人群中可以看到一個城市的活力與態度,擦肩而過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代表城市不同的情緒。因此,伍迪·艾倫鏡頭下的城市從來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建造的冷冰冰的建筑物,也不是金錢交易換取物質的地方,而是傾注了所有生活在里面的人的各種情感,因著這種特殊情感,他鏡頭下的紐約有了不一樣的生命力。
“我經常碰到一些歐洲人,他們對紐約的印象只是來自《曼哈頓》和《安妮·霍爾》。如果他們希望來這里重溫那種感覺的話,我猜他們一定會失望而返的。”伍迪·艾倫體察到了現代人這種混亂、無序的存在方式已經給社會和他們自身帶來的災難性后果,這種危機意識和悲觀情緒背后,是他對現代人自身處境、命運的深刻思考,充滿著理想主義與人文關懷。正如《午夜巴黎》中探討的黃金時代理論,之所以幻想回到過去的黃金時代,“這是那些無法應對當前生活的人所產生的浪漫主義的缺陷”。
伍迪·艾倫眼里的紐約城是一個自由的、放縱的、浪漫的城市。在這里,人人都說我愛你、怎樣都可以。愛情永遠是不過時的。城市中的男人和女人分開,相愛,一切都在變化中,變化得讓人措手不及,但這種變化也是這座城市給予的浪漫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