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旭 永樂文化創始人
久違,不管是對“久疏戰陣”的一眾拍賣人來說,還是對沉寂8年重新亮相的永樂拍賣來說,這個詞再合適不過。這場永樂夏季拍賣會,給人的感覺不僅是一種久違的激情回歸,也讓人看到了疫情之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是依然葆有活力的。
受經濟環境影響,以往聚光燈下的“明星”拍品大有暫隱江湖之勢,藝市的舞臺已不再是以“億元拍品”唱主角。在這種情況下,永樂拍賣卻逆勢而上,一件1.61億元成交的曾梵志《面具系列 1996 NO.6》徹底打破了這種沉寂,久違的歡呼聲再次響徹拍場。
圍繞這場拍賣,其實還有很多細節值得回味。為此,《中國收藏》雜志記者近日專訪了永樂文化創始人趙旭,看看在這位掌門人眼中,這場不同尋常的拍賣釋放出了哪些訊息。
趙旭:從整體上看,這次拍賣非常理想,給我們帶來了驚喜,也為這支新團隊增添了信心。
在拍前,永樂團隊對是否要在這個時候舉行拍賣會是有討論的,而我的觀點是一定要拍!因為,舉行了這次拍賣,對于將于11月舉行的永樂大拍以及公司隨后的發展影響是非常大的。在這次拍賣中,現當代藝術、古董珍玩、中國書畫三個板塊拍品總量沒有超過300件,但成交額卻接近7億元。從數據可以出來,永樂是以量少而精為理念的。
其實,如果這次拿出幾千件拍品,我們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拍品多了,也需要付出更多精力為客戶服務,這對于團隊的承受力是一種考驗。所以,我覺得這次拍賣無論從哪個方面考量,都是恰到好處的。
趙旭:從曾梵志《面具系列1996 NO.6》拍賣過程來看,參與競拍的十幾位買家中,在8000萬元以下出價的大部分都是我比較熟悉的,而高于8000萬元出價的買家全部是新買家。這些新涌入的購買力對于整個市場來說十分重要。這次現當代藝術夜場至少有一半是新加入拍場的買家,而且他們主要購藏的目標是中國當代藝術,由此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已受到全球藏家的關注。
經過近些年的大浪淘沙,現在真正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站住腳的藝術家不過十余位,他們的價格保持得很穩定,并且在不斷上升。曾梵志《面具系列1996NO.6》曾于2008年在香港拍出7000余萬港元,2017年又在保利香港春拍以1.05億港元成交。從這個案例能看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前景一片大好。
趙旭:從7月份在香港舉行的拍賣能看出,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大拍賣行的亞洲當代藝術板塊中均以日本當代藝術為主,而中國當代藝術比例不超過現當代藝術板塊總量的20%,而這個數字在20 07年時可以達到80%。根據這個現象分析,這兩家公司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信心不是很充足。
曾經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確實存在一些盲目性,這難免讓很多國際大拍賣行擔心該板塊仍有炒作成份,所以會縮減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上拍名單。但我想,這次永樂夏拍的成功,會讓國際大拍賣行在秋季拍賣時重新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因為它在亞洲當代藝術領域所占據的份額是很大的。
趙旭:近現代書畫和古代書畫的買家必須通過身臨其境、零距離地去鑒賞,才能感受到作品之中的妙處。因此在疫情沒有結束的情況下,大量地釋出中國書畫作品還不是最好的時機。本次永樂拍賣近現代書畫有近100件拍品,古代書畫則有40余件,古籍善本只有8件,這樣的組合能滿足幾個小時的拍賣時間就夠了。將于11月份舉行的永樂首拍中國書畫板塊也不會放量過多,預計將在400件左右。隨著中國經濟形勢逐步穩定,消費必然開始反彈,中國書畫板塊的收藏大軍也將會隨之重回市場。我想,明年中國書畫板塊會有一波大幅度的反彈。
趙旭:今年由于疫情以及其他眾多因素的影響,相比于香港,我預測北京的藝術品交易市場趨勢會更好,交易額會大于香港,而一些重要的中國藝術品選擇在北京進行交易的可能性更大。對于市場行情來說,經濟不好會影響消費。不過我覺得中國經濟會第一個跳出全球疫情帶來的影響,這對于藝術品消費是一件好事。
趙旭:我很佩服蘇富比、佳士得這樣的國際化拍賣行,各門類精品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從世界各地匯聚在一起,他們是在用全球化的力量配合一場拍賣會,這種執行力是讓人震撼的。永樂拍賣也要做這樣的拍賣行,這次夏拍就是按照國際化標準去做的。
永樂拍賣計劃于今年9月,在北京、杭州、上海、深圳等地舉辦針對11月大拍的精品展。在展覽同時繼續開展征集工作,雙管齊下,到時候將會有更多優秀的拍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