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偉
摘 要:《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恩格斯合寫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在該著中,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批判費爾巴哈等德國哲學家把世界歷史看作精神或意識的產物,超越黑格爾式對世界歷史的認知水平,從而闡釋了他們對于世界歷史的科學認知。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對后世尤其對我國來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我國,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它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為精神內核,以全人類的福祉為依歸,符合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因此,認真解讀《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蘊含著的世界歷史思想,對于我國來說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世界歷史;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8)04-0067-07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中,首次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雖然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由中國提出來的,但是它卻以全人類的福祉為依歸。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為精神內核,是中國為了實現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而提出的一種交往理念,它符合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契合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是對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1845年至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這篇文章中,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批判費爾巴哈、鮑威爾以及施蒂納等德國哲學家,系統地闡述了其新哲學的基本觀點,這其中就包括了對于世界歷史思想的科學認知。今年恰逢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重溫這部著作,領悟其中的世界歷史思想,深切地表達了我們對于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的懷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我們對于其世界歷史思想的重視。世界歷史思想對后世尤其對我國來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我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就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如何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是我們當前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因此,認真研讀《德意志意識形態》,領悟其中的世界歷史思想,尤其是結合目前我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對于我們來說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在超越費爾巴哈等人的基礎上建立世界歷史的科學認知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主要批判了繼黑格爾之后以費爾巴哈、鮑威爾以及施蒂納為代表的德國哲學,這時的德國哲學脫離現實的經濟關系和物質利益,對于其現存的社會制度即資本主義制度進行粉飾和維護,并試圖將資本主義制度永恒化。馬克思、恩格斯對此極力反對,通過對德國哲學的批判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他們主張用歷史唯物的觀點解釋社會政治現象,認為現存的社會制度只是暫時的,歷史必將朝著世界歷史的趨勢向前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了費爾巴哈等人對社會歷史的理解和認知,主要是因為費爾巴哈等人仍然堅持黑格爾式的世界歷史觀。早在馬克思之前,黑格爾就已經在其《歷史哲學》中提出了“世界歷史”這一概念。但是,黑格爾將絕對精神看作是世界歷史的動力,因此黑格爾式的世界歷史觀是一種顛倒的、非科學的歷史觀。與黑格爾式的世界歷史觀相比,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觀明顯具有超越性。這種超越性主要體現為兩方面。首先,馬克思、恩格斯拋棄了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了世界歷史理論。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世界歷史的發展動力是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和人與人之間普遍交往的擴大。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言:“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1]169其次,黑格爾式的世界歷史思想是一種“歐洲中心論”。豐子義教授曾明確指出:“說黑格爾的‘世界歷史思想是一種典型的‘歐洲中心論‘日耳曼中心論,一點也不過分。”[2]348因此,相比于黑格爾式的“歐洲中心論”表現出來的狹隘的資產階級立場,馬克思、恩格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無疑具有明顯的先進性。黑格爾等人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看待世界歷史,因而他們的世界歷史觀無疑帶有資產階級的自我中心論色彩。實質上,黑格爾式的這種世界歷史觀是一種狹隘的思想,反映了一種孤傲的民族心理,因此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世界歷史理論。相反,馬克思、恩格斯那種站在廣大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以全世界人類的命運為出發點的世界歷史觀才是真正的世界歷史觀。
與費爾巴哈、鮑威爾、施蒂納等人立足于唯心主義,企圖用黑格爾式的“絕對精神”來理解世界歷史不同,馬克思、恩格斯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來理解世界歷史的,因而是科學的。以唯物史觀為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認識到,世界歷史產生和發展的現實層面的前提條件是生產力以及分工的迅速發展以及世界市場的形成。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說:“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1]168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時代,世界歷史才得以逐漸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分工與交往的擴大。在世界歷史形成以前,社會的生產力十分落后,交通并不發達,人們之間雖然也有一定的交往,但范圍上只是局部的而且時間上也不頻繁,各民族之間還處于一種“老死不相往來”的隔絕閉塞狀態,因此這時候即使有市場也只是狹隘的地方性市場。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產生,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且產生了最廣泛的分工,人們之間的普遍交往使得地域性的個人擺脫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逐漸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個人,因此先前的地方性市場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伴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出現,世界市場呼之欲出。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市場與世界歷史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一方面世界歷史以世界市場的建立為前提條件,另一方面世界歷史的形成反過來又會促進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二、世界歷史發展的根本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世界歷史的根本規律就是資產階級由于自身固有的階級局限性因而只能作為世界歷史的開創者;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成為世界歷史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世界歷史的終極目的即建立真正的共同體。
(一)資產階級作為而且只能作為世界歷史的開創者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世界歷史的開創者是資產階級,同時資產階級也只能作為世界歷史的開創者。馬克思、恩格斯首先看到了資產階級在世界歷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那就是資產階級創造的巨大的物質財富為世界歷史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前提。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部著作中所指出的:“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1]166我們必須承認資產階級開創世界歷史這一事實,這是因為資產階級消滅了以往各國各民族之間閉關自守的封閉狀態,同時開啟了一個普遍聯系、普遍交往的世界市場,使得各個國家、民族之間互相往來、互相依賴,使得他們之間的生產消費變成世界性的,從而打破了之前狹隘的區域性生產狀態。盡管馬克思、恩格斯承認資產階級對于世界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但是他們也十分清楚地認識到了資產階級由于私人占有生產資料本質,只能充當世界歷史的開創者。這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帶來的異化,導致資產階級根本無法承擔世界歷史的重任,因此這就促使無產階級成為世界歷史的主體。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單個人隨著自己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越來越受到對他們來說是異己的力量的支配(他們把這種壓迫想象為所謂世界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擴大的、歸根結底表現為世界市場的力量的支配[1]169。”生活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的人永遠也無法擺脫私有制的局限性,永遠也無法逃離勞動異化的魔掌。此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必然產生并非出于人們自愿的分工,“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該是這樣的人[1]165。”以上這些表明,盡管資產階級開創了世界歷史,但是生活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仍然是受到私有制支配的人,也就是說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仍然是處于異化的狀態,因而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解放。只有消滅非自愿的分工才是真正的世界歷史。
因此,這就使馬克思、恩格斯看到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成為世界歷史的主體。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世界歷史的主體是無產階級,并且“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1]166-167反之,資產階級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只能充當世界歷史的首創者。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成為世界歷史的主體,無產階級最終要取代資產階級成為世界歷史的主要力量。只有靠全世界的無產者聯合起來共同完成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只有實現了共產主義,才算是達到了真正的世界歷史。
(二)世界歷史的終極目的就是建立真正的自由人的聯合體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世界歷史的終極目的就是建立真正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可以說是馬克思、恩格斯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奮斗的目標和努力追尋的最高社會理想。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共同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范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一階級的個人。從前各個人聯合而成的虛假的共同體,總是相對于各個人而獨立的;由于這種共同體是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于被統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1]199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揭露出從前那種以“國家”的形式存在的共同體是虛假的共同體。資本主義社會盡管形成了普遍的社會聯系,但由于其私有制的局限性,因而每一個人都是分散的,人們之間的聯系是以一種他們根本無法控制的盲目自發的力量而存在著。在資本主義社會,所謂的個人自由并非每一個個人的真正自由,而是帶有一定的虛偽性。因此在這種虛偽的自由下形成的共同體也必然是虛假的共同體。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過對虛假共同體的揭露與批判,闡述了建立真正共同體的必要性與必然性。
一方面,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家”這一共同體產生的根源決定了它的虛假性。“國家”產生的根源就是分工,隨著分工的發展必然產生不同的社會階層和階級,這樣就會產生“單個人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為了使個人的這些特殊利益不受侵犯,因而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普遍的利益,“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1]164。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國家”這一共同體的階級性決定了它的虛偽性。“國家”是在由分工決定的階級的基礎上產生的,分工導致不同的階級,其中一個階級居于統治地位,統治支配著其他一切階級。正是這種階級性,因而只有處于這一統治階級范圍內的成員才有自由可言,凡是在這一統治階級之外的成員就沒有個人自由。自由并非所有人的自由,正是由于國家這一共同體限制、壓制個人自由的特性,因而“國家”是虛假的共同體。
因此,如何從虛假的共同體過渡到真正的共同體,如何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達成人的真正本質,這是世界歷史的終極目的。此外,也只有在世界歷史的層面上才能實現真正共同體的過渡。這是因為真正的共同體必須徹底推翻舊的剝削制度和這種剝削制度賴以存在的舊的生產關系,并且以發達的生產力和普遍的社會交往為前提條件,只有這樣,生活在共同體中的人們才能徹底擺脫人的異化狀況,真正實現人的自由狀態。
綜上,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揭示出,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的研究進而達到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繼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這一必然趨勢。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逐漸走向衰落,資產階級只能充當世界歷史的開創者而非終結者;同時社會主義的逐漸繁榮也意味著世界歷史這面旗幟注定要落到社會主義的肩膀上,無產階級終將承擔這一重大責任,帶領全世界人民開辟世界歷史的新時代。此外,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還表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爭取人類的自由解放是最終的目的。
三、對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幾點啟示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在批判地繼承黑格爾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歷史由民族性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成果。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啟示我們,必須積極融入世界歷史的潮流,但同時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封閉狹隘、閉關自守無法使人獲得真正的解放,只有積極地融入世界歷史的潮流,才能釋放真正的本質,獲得徹底的自由和解放。任何民族和國家都將處于而且必將融入世界歷史這一潮流之中,因此世界上的各個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都將受到世界歷史的影響而且也將對世界歷史產生深刻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就是在馬克思、恩格斯世界歷史思想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對于我國而言,認真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對于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無疑具有啟示意義。
首先,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啟示我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順應歷史潮流之舉。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揭示出世界各國彼此之間的交往關系日益加深。時至今日,隨著信息化、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愈發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民族之間相互依存的程度在不斷加深,而且已經發展至很高的水平。整個人類社會都處在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浪潮中,人類社會真正步入馬克思所說的世界歷史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順應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必然出現的,是在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與發展。因此,當今時代的主題就是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3]因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順應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之舉。此外,全球性問題的出現也決定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十分必要的。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給人類帶來了許多便利,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現代性問題。比如世界經濟長期處于低迷狀態、戰爭時有發生、恐怖主義增多、保護主義甚至民粹主義出現、重大傳染性疾病蔓延以及全球氣候惡化等,這些問題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難。這些問題揭示出資本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的西方國際體系根本無法有效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由于其只考慮自身利益而不顧與其他國家共命運的聯系,因此它根本無法為人類提供一種滿意的解決方案。基于此,人類社會急需建立一種命運共同體,它以同呼吸、共命運、謀發展為主題,以人類的共同利益為核心,將促使各個國家在謀求本國發展時同時兼顧其他國家的發展需要,在全球建立一種相互合作、互利共贏的友好關系。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啟示我們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堅持以共同利益為著眼點。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揭示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就是西方現代化逐步向全球擴張的過程,其中資本的擴張是世界歷史的動力基礎。世界歷史“是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向全世界擴張的過程和結果”[4]。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就是資本不斷追求剩余價值的過程。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資產階級通過資本實現自身的最大利益。一方面大肆壓迫剝削本國勞動者的剩余價值,另一方面又通過向全世界擴張建立殖民地而剝削世界各地的勞動者和無產階級。因此,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世界歷史進程帶來的只是擁有資產者的階級單方面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人類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的運行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它決定著政治法律制度、文化觀念等上層建筑的運行方式,資本主義社會就是由資本一統的社會。”[5]因此,只有那些掌握著大量資本的國家才是最終的利益獲得者,在資本主義社會主導下的世界歷史進程只能是單方面的輸贏。為了維護自身的階級利益,資產階級采用遮蔽的手段宣稱自身的利益是一種共同利益。資本的剝削以及擴張的本性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人類的共同利益是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實現的。
因此,這就啟示我們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應該著眼于全人類的福祉,以整個人類的共同利益為著眼點,只有這樣才可以克服資本主義狹隘利益觀的發展弊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是為了本國人民的利益考慮,而且是為全人類謀福祉。例如中國倡導發展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一帶一路”建設緊密地將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聯系起來,積極帶動中國周邊國家的發展,讓其他國家在與中國交往的過程中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一帶一路”建設體現的是利益的共贏共享,而非利益的獨吞獨攬。因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共榮共生的發展理念,在謀取本國利益時,也不應忘記他國的利益和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整個人類的共同利益的發展。
再次,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啟示我們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秉持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堅持合作共贏理念。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揭示出資本主義的文明帶有征服型的心理特征。對剩余價值的追逐促使它任意地在貧窮落后國家建立殖民地并且瘋狂地進行掠奪,因而這種文明必然帶來國家之間的從屬和依附關系。這就啟示我們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要致力于構建一種合作的文明,在這種文明下,國家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資本主義的文明之所以帶有征服型的心理特征,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將世界文明劃分出高低優劣的層次。但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文明不存在高低優劣之分,它承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尊重各國文明的差異性,對不同國家的特殊文明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在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人類命運共同體貫徹平等協商的精神,主張各國通過對話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和沖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6]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里,其中充斥著諸多不同的文化,同時由于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趨勢,因而沒有哪一種文化可以孤立地存在,文化的開放性使得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鑒成為一種常態。每一個國家都應該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國的文化。不同文化相互之間的碰撞與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可以催進新文化的產生。只有在與相互差異的文化交往中,才能真正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一個國家要想真正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必須在與世界文化交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在國際文化競爭中取得強有力的發言權,使其具有真正的獨立性和自主性。”[2]352因此,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秉持開放包容的精神,積極地去欣賞他國文化,尊重他國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消除不同文化之間產生的隔膜,從而拉近各國之間的距離,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和認同。
最后,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啟示我們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堅持協商對話的精神。
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是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中建立起來的。由于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資本主義的種種缺陷與弊端,這才促使他們將批判的矛頭指向資本主義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思想就是在批判舊世界重建新世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盡管資本主義在開創世界歷史的過程中起到了某種程度的積極作用,但是也應當清醒地看到伴隨著資本主義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弊端。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在早期是通過一種專制、獨裁的方式解決沖突的,這種霸道的方式缺少協商談話的精神,因而是不可取的。這種不懂協商,純粹以武力解決沖突,最終由強國一方壓倒弱國一方的方案根本沒有認真對待弱國的利益和權利,毫無公平平等可言。這種做法是不可能持續長久的,當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勢必引起戰爭和沖突,最終受害的無疑是整個人類。因此,為了增進和平、減少戰爭,各國之間應該秉持平等、對話、協商的精神,通過對話協商充分了解彼此的訴求,建立彼此之間的共識。此外,盡管世界歷史加強了各國之間的聯系,但是由于各國所處地域的局限性和狹隘性,有可能無法全面了解某些國家和民族的特殊訴求,因此各國各民族之間需要通過溝通對話的方式使得其訴求得到其他國家、民族的理解。
因此,這就啟示我們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秉持對話協商的精神。通過對話協商的精神一方面促使我們對其他國家更加地了解,另外也可以加強其他國家對我國的了解,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可以消除國家之間的猜忌和顧慮,提高戰略互信水平,最終建立全面的共識。世界的命運掌握在世界各國手中,不是某一個國家說了算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應該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7]因此,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秉持協商對話的精神,只有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才能建立世界各國之間穩定的共識。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豐子義.“世界歷史”思想研究中的幾個問題[C]//葉汝賢,孫麾,主編.馬克思與我們同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2.
[4] 馬俊峰.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方法論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3(06).
[5] 李淑梅.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要求和路徑[J].學術交流,2017(09).
[6] 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日瓦總部的演講[EB/OL].[2007-01-1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19/c1001-29033860.html.
[7]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 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4-06-2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629/c1024-25213364.html.
Thought of World History in German Ideology and Its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ZHANG Weiwei
Abstract: "The German Ideology" written by Marx and Engels was a very important article. Marx and Engels transcend Hegel's cognitive level of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by criticizing Feuerbach, Bruno Bauer and Stirner, who regarded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as the product of spirit and consciousness, and illustrated the scientific cogni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Marx's thought of world history ha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In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The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takes the spirit of sharing, cooperation, win-win and tolerance as the core, follows the rules for the well-being of mankind, and conforms to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world history. Hence i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of world histor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our country to carefully interpret the thoughts of world history contained in "The German Ideology".
Key words: Marx and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world history; the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責任編輯:王之剛